原文標題:《If Trump fired Powell, what would happen to crypto?》

整理& 編譯:Patti,ChainCatcher

近幾個月來,一種特定模式反覆上演:美國總統川普會採取一些客觀上對美國經濟有害的舉措,隨後市場便會崩盤。見此情形,川普便會轉而向聯準會主席鮑威爾施壓,要求降低聯邦基金利率──也就是聯準會向銀行放款的利率。然而,態度強硬的鮑威爾會斷然拒絕,回應:“不行。”

川普希望降低利率,因為此舉相當於向美國經濟注入有效資金,能夠刺激經濟活動、提振市場。他認為,這能讓自己顯得政績斐然。鮑威爾則希望遵循嚴謹的經濟標準來設定利率,以謹慎平衡聯準會促進就業最大化和維持物價穩定的雙重使命。

此外,鮑威爾也致力於維護聯準會不受政治壓力幹預的獨立性,尤其是維護聯準會在公眾眼中保持這種獨立性。若市場認為美國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已然喪失,美國國債的發行難度可能會增加。從根本層面而言,這意味著美國將不得不支付更高成本來借貸資金,進而導致國力受損——而當下這一問題尤為嚴峻,因為美國已背負高達30萬億美元的巨額債務,且需定期進行再融資。

倘若因市場對美國政府失去信任,美國被迫以更高利率進行再融資,那麼利息成本將吞噬更大比例的GDP。用時下流行的話來說,美國將陷入困境。

上述博弈一直持續至今。上週,川普多次暗示有意解僱鮑威爾,市場對此反應不佳。週一,川普在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抨擊鮑威爾為“徹頭徹尾的失敗者”,此舉引發市場崩盤。作為回應,據報道,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已向川普表達了對解僱鮑威爾這一風險的擔憂。目前看來,川普似乎已有所妥協,週二表示不會解僱聯準會主席。

然而,這個過程更像是一個不斷惡化的螺旋,許多市場觀察家都在等待下一場危機爆發。這不禁引發一個問題:倘若川普真的按捺不住衝動,堅持罷免鮑威爾,將會帶來怎樣的後果?尤其是,這會對加密貨幣產業產生何種影響?

挑戰聯準會權威

需要指出的是,總統不應有權隨意解僱聯準會主席。 1913年《聯邦儲備法》第十條規定:“每位美聯儲理事的任期為十四年,自其前任任期屆滿之日起算,除非總統以合理事由提前將其免職。”

這種措辭看似模糊,但在1935年的“漢弗萊遺囑執行人訴美國”一案中,最高法院裁定,憲法並未賦予總統“不受限制的免職權”,因此總統的免職權受到法律條文的限制。

這項裁決確立了「獨立機構」的概念,這些機構雖隸屬於行政分支,卻擁有獨立職權。儘管包括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和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在內的多家機構均具備此特徵,但聯準會的重要性無可比擬。

經濟學家很少關注央行政治控制的問題。政客的激勵往往著眼於短期,其決策週期通常以年或選舉週期為單位。這種傾向使他們更傾向於推行短期見效的政策,而直接向經濟注入資金無疑是最純粹的短期主義手段。然而,財政與貨幣政策是門精細的藝術,往往涉及艱難的政策抉擇。

一個典型案例是,理查德·尼克森曾在1972年大選前向時任聯準會主席阿瑟·伯恩斯施壓,要求其推行擴張性貨幣政策,以提升自身連任幾率。尼克森確實以壓倒性優勢贏得選舉,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災難性的「滯脹」——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並存,重創美國經濟長達十年,其影響至今仍在部分空心化產業中延續。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保羅·沃爾克在經歷滯脹危機後,於1979年至1987年間實施了一系列激進的加息舉措,引發了“沃爾克衝擊”,導致多輪痛苦的經濟衰退。然而,這項政策最終成功扼制了通膨,為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繁榮奠定了基礎,也成就了比爾·柯林頓的卓越財政政策。

這些抉擇絕非政客所能為,未來亦無政客敢為。這正是癥結所在——經濟學家,以及至關重要的市場參與者,都堅信聯準會必須保持獨立,否則美國社會的整個經濟架構將面臨崩潰風險。這絕非危言聳聽——魏瑪德國、庇隆主義時期的阿根廷以及委內瑞拉等受政治控制的央行,均曾遭遇惡性通脹,導致國家陷入多代人的地緣政治衰退,甚至出現民眾食不果腹、以鼠為食的慘狀,更助長了阿道夫·希特勒這樣的獨裁者崛起。

若川普欲解僱鮑威爾,他首先需推翻「漢弗萊遺囑執行人」案的先例。考慮到目前最高法院的組成,許多法律學者認為這並非不可能。然而,一旦越過這條“盧比孔河”,便意味著總統將擁有全面法律權力,可任意指揮包括聯準會主席在內的所有行政官員。多數人認為,這將導致災難性後果。

但無論結局如何,這都將是加密貨幣的考驗。比特幣白皮書最初的目標是消除金融交易中「作為可信任第三方的金融機構」的中間環節。若聯準會失守,美國貨幣政策脫離理性判斷,加密貨幣早期所倡導的「去中心化」理念將面臨嚴峻考驗。

川普近期已引發資本外逃,投資人紛紛尋求避險資產。傳統上,危機爆發時,精明的投資者會將風險資產轉換為美國國債,視其為無風險資產。然而,這種觀念或許已過時。在關稅危機最嚴峻時,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一度逼近5%,至今仍未完全回落至先前低點。若川普真的摧毀聯準會,目前的資本外流規模將如小巫見大巫,資金可能大規模湧入加密貨幣領域。

如果川普執意罷免鮑威爾,加密市場會發生什麼事?

註:川普抨擊鮑威爾,直斥其為“遲鈍先生”

歷史上,比特幣價格與納斯達克指數高度相關(儘管波動幅度更大)。然而,自關稅危機爆發以來,儘管美國證券價格持續低迷,但比特幣價格卻奇蹟似地開始飆升。這引發了一些猜測:我們是否正在見證預言已久的「脫鉤」現象——加密資產將實現其原始使命,擺脫與中心化資產的關聯,獨立運作?

我們無法斷言這一趨勢是否會持續,但若川普真的罷免鮑威爾,答案將很快揭曉。

剛出油鍋,又入火海

當然,從宏觀歷史視角來看,全球性崩盤對加密貨幣而言絕非全然利好,這場危機也將為多個領域帶來顯著衝擊。首當其衝的,是穩定幣將幾乎立即面臨嚴峻後果。

過去十年中,兩種以美元計價的穩定幣——USDC和Tether的USDT——主導了市場。其發行人Circle和Tether不僅是重要的系統性機構,也是美國國債的主要買家,而國債正是其穩定幣儲備資產的核心組成。

聯準會若陷入危機,最直接的後果之一便是美國國債違約風險陡增。經濟學家Noah Smith曾推測,川普可能試圖透過「債務重組」來應對美國的主權債務問題:

「我懷疑川普會採取他在商業領域慣用的手段——當債務無法償還時,他會尋求低價救助;若救助無望,則直接宣布破產。”

事實上,川普本人也曾在今年2月暗示過這種可能性,他聲稱可能透過某種「技術性操作」來削減債務規模:

“美國國債確實存在風險,這可能會成為一個有趣的問題……或許其中許多債務根本'不算數'。換句話說,部分債務可能存在欺詐性,因此實際債務規模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低。”

若美國發生主權債務違約,Circle和Tether持有的國債儲備價值將直接縮水,導致穩定幣抵押品不足,進而可能引發擠兌潮。儘管市場最終可能企穩,但若事態惡化,主流穩定幣的崩盤或將難以避免。

這項衝擊將產生骨牌效應:以穩定幣為抵押品的智能合約將被迫清算頭寸,恐慌情緒將蔓延至整個加密貨幣市場。

然而,這種技術性後果或許比聯準會危機引發的政治代價更為「溫和」。畢竟,對加密貨幣市場而言,國債並非唯一的系統性風險資產。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已持續數十年,其背後有著堅實的邏輯支撐——美元的相對強勢與穩定性使其成為國際貿易結算的首選。然而,若支撐美元的美國政府信用不再穩固,這一格局或將發生根本性轉變。

隨著更多國際貿易以歐元或人民幣計價,歐盟與中國的監管機構將獲得更大權限,並得以透過加密貨幣管道監控法幣流動。一位不願具名的知名加密貨幣產業律師直言:

“我認為中國將填補部分市場空白,歐盟也將佔據其餘大部分份額。但無論是中國共產黨的嚴格監管,還是歐盟基於不同目標的過度幹預,對加密貨幣行業而言都絕非利好。這種局面令人擔憂。”

在此背景下,市場資金可能轉向無抵押的原生加密資產,但此類資產在現實世界大規模交易中幾乎毫無應用先例。更可能的情況是,穩定幣危機將使正處於上升期的加密貨幣產業陷入長期停滯。

最終,沒人能預知川普是否會解僱鮑威爾,甚至沒人能確定他是否真有此權。同樣,沒人能預判其決策將引發何種連鎖反應。但正如阿根廷的一隻蝴蝶振翅可能引發布拉格的一場龍捲風,川普在白宮西翼的每一句“低語”,都可能永久改變區塊鏈行業的命運——或為其正名,或令其崩塌。

無論我們是否願意,這場風暴已無法迴避。

我們只能共赴這場未知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