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ancy,PANews

Huma,是一隻出現在中東和波斯神話中的傳說神鳥,象徵著希望、神聖與幸運。傳說中,Huma永不落地,誰要是幸運地被它的影子掠過,就會獲得王者之命,這也正是Huma Finance命名背後的靈感所在。

作為當前熱門的PayFi協議之一,近期圍繞Huma Finance產品機制與發展路徑的討論在持續升溫,既有對其創新模式的肯定,也有對其透明度與盈利機制的質疑。

近日,PANews專訪了Huma Finance共同創辦人Richard Liu,幫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Huma的運作邏輯、發展現狀以及對整個PayFi賽道未來的看法與判斷。

以鏈上科技打破金融壁壘,獲Solana基金會支持

Richard是一位橫跨創業、創投與頂尖科技公司的複合創業者,具備深厚的技術背景與金融產業洞察。

在Google工作近八年期間,Richard主導了多個「從0到1」的創新項目,包括許多跨國用戶使用的Google Fi。 2016年,他離開Google,投身創業浪潮,聯合創辦了智能職業發展平台Leap.ai 並任CEO,透過AI技術為數萬名求職者精準匹配職位,該項目後被Facebook(Meta)收購。

隨後,Richard加入金融科技公司EarnIn擔任CTO,這是一個幫助用戶「預支薪資」的平台。正是這段經歷,為他日後創立Huma Finance種下了關鍵的種子。

「中國人喜歡儲蓄,但美國很多人是月光族。如果孩子要過生日,或者突發事件發生,他們真的可能拿不出那筆錢。當他們能透過一個App提前支取工資,那種感激和高興,是我們每天都能感受到的動力。」Richard在採訪中回憶道。

EarnIn的年借貸規模高達100億美元,但即便是如此大規模、健康獲利的公司,也面臨著傳統金融體系對新興Fintech企業融資的排斥。 「你去銀行拿不到錢,只能找PE(私募基金),但當他們發現你只有一兩個放款管道時,就會『掐你的脖子』。條款苛刻,空間很小。”

這段經歷讓Richard意識到一個嚴重的不平衡:優質的金融資產,往往只掌握在PE、基金、Family Office等少數人手中,而一般用戶無法參與其中。同時,這些資產本來可以為市場提供更多流動性,也能為大眾創造收益。

Richard也開始思考,是否可以透過區塊鏈的方式,將這些資產鏈上化?一方面為企業提供更廣泛的融資管道,另一方面也讓一般人能接觸原本被排除的優質投資機會。但他也意識到,不能所有資產都適合區塊鏈。 「許多加密​​用戶對加密貨幣波動的風險可以接受,但對信用風險幾乎為零容忍。」因此,他選擇聚焦在信用風險極低、週期極短的支付融資領域。

2022年4月,Richard正式共同創立Huma Finance。計畫最初以DeFi借貸協議為切入,試圖將現實世界龐大的金融需求引入鏈上,並將金融科技公司作為主要服務群體。在不斷的探索中,團隊逐步聚焦於支付融資,核心考量在於其信用風險極低、週期明確。

而在2024年,Solana基金會將PayFi列為戰略重點時,Richard與基金會主席Lily Liu的一次會面中,Lily明確表示,“你們理解支付融資的底層邏輯,這與Solana的戰略完美契合,你們應該來Solana上建設,我們全力支持。”

「我們是一家多鏈架構的平台,但目前Solana是主戰場。」Richard在訪談中也強調,Solana為Huma Finance高頻的PayFi清算業務提供了理想環境。更真正讓團隊感到驚訝的,是Solana基金會在合作過程中的積極回應與實質支持,例如在Huma Finance剛接入Solana生態、技術尚不熟悉的階段,Solana安排優秀的工程師團隊協助開發。同時,在早期鏈上融資階段,Solana引薦了許多早期LP(流動性提供者),大型機構的引入為鏈上融資建立了信任。此外,Huma Finance 和Solana 基金會計劃共同舉辦五場PayFi生態會議,推動產業的進步。

「無論是技術問題,還是機構資源對接,Solana都做到了,而且很多事情甚至超出了我們的預期。」Richard坦言。如今,Huma Finance已成為Solana生態中PayFi的一面旗幟。

對Richard而言,Huma Finance不僅是來自EarnIn時代的使命延續,也是他多年科技與金融跨界經驗的自然延伸。截至目前,Huma Finance公開獲得超4,600萬美元融資,鏈上交易額已突破40億美元。

專訪Huma Finance聯創Richard:服務真實的支付與融資需求,用戶教育是當前最大挑戰

聚焦跨境支付墊資與信用卡業務,打造平台+應用程式的策略閉環

在訪談中,Richard介紹,Huma是第一個PayFi網絡,主要是有一個強大的PayFi基礎設施,尤其是在融資層方面,和一系列的自營的和第三方應用。 PayFi生態的核心應用場景可分為三大板塊:跨境支付墊資、信用卡和貿易融資。目前,Huma Finance主要聚焦在跨境支付墊資和信用卡。

專訪Huma Finance聯創Richard:服務真實的支付與融資需求,用戶教育是當前最大挑戰

針對外界對Huma獲利機制的疑問,Richard 指出,在跨境支付墊資方面,Huma Finance透過旗下子公司Arf,專注為支付公司提供短週期墊資服務,這類業務的帳期通常僅為數日,具備更高的資金效率與更可控的風險特性。 Richard在訪談中指出,此產業本身已形成穩定的價格結構:透過SWIFT匯款,單筆費用通常為20至60元人民幣;而使用支付公司通道匯款,手續費則在2%至5%之間。支付機構之間日常的拆借利率則為每日10個基點左右。

「在Huma,用戶通常支付每天6~10個基點的資金成本,這在當前行業中是非常常規的價格。除了合理的價格優勢,我們還採用穩定幣作為底層清算,將區塊鏈與穩定幣的天然優勢結合進系統中,構建出高效、安全的清算體系,也是對現有秩序的一種技術性革革新。」直言正因為市場基數極為龐大,而Huma Finance目前所處理的墊資業務規模尚小,所以暫時不會對產業的整體價格水準產生顯著衝擊。只有未來隨著平台交易量成長至數百億甚至上千億,或推動產業成本曲線變化。當然,屆時除了Huma Finance,其他競爭者也會透過提升品牌信任度與優化資金成本結構,逐步撬動更多低成本資金來源,引發市場格局變化。

除了跨境支付墊資外,Richard認為另一個更大的機會存在於信用卡墊資領域——一個規模高達16兆美元的龐大市場。以美國為例,消費者刷卡後,發卡銀行需在2-3天內將款項透過支付網路結算至商家帳戶,部分新興市場如巴西甚至延遲長達30天。而在用戶真正還款前,銀行在這段期間實際上承擔了墊資責任。同時,商家端也存在資金等待期。但很多商家其實願意支付一筆資金來實現資金立刻到帳。

Richard表示,他自己和聯創Erbil 具備發卡經驗,無論是在Google Pay體系中的合作,或是在EarnIn中主導發卡業務,都深度參與了信用卡支付鏈的設計與執行。也就是說,團隊不僅有能力理解這個產業的複雜性,更具備從底層打磨產品與模型的經驗。

對於貿易融資(Trade Finance),Richard在訪談中指出,雖然Huma Finance的系統在技術上已具備支援貿易融資的能力,但由於這類業務帳期普遍較長、資金周轉慢,並不符合Huma Finance當前「高頻、短週期」策略,因此暫不直接涉足。

而在資金端的接入上,Huma Finance在Huma 2.0以前,主要面向專業投資人或機構,近期Huma 2.0的上線,在合規前提下開放對散戶的參與,用戶可以選擇Classic模式或Maxi模式。 Richard認為這不僅是產品層面的拓展,更是與其社群所有權的核心理念深度契合。

同時,考慮到用戶普遍不希望資金被強制鎖倉,Huma也做出設計上的平衡:雖然B端資產通常存在固定帳期(如三個月),無法隨時退出,但平台除了將約80%的資金用於支付交易融資,會配置大約20%的資產作為高流動性資產,用於應對用戶隨時贖回的需求。

「我們不會強迫用戶鎖倉,這是他們明確回饋給我們的訴求。為了保障贖回暢,我們會預留一定比例的流動性資產,通常1到2天就能完成贖回流程。」Richard強調。

另外,對於Huma Finance在早期融資階段選擇積極擁抱DeFi機制,而不是只跟傳統金融機構打交道,Richard解釋稱,與傳統金融機構溝通效率低、響應週期長不同,DeFi提供了一條高透明、高速度的融資路徑。 「任何做金融資產配置的人都明白,要將資產規模做大並不容易,尤其是在早期階段。傳統金融機構的流程緩慢、對接複雜,雪球滾動的速度往往較慢。市場上存在大量願意支持優質資產的資金,但在傳統體系下,缺乏透明、便捷的參與渠道。我們願意將資產數據完全展示在社區上,從而獲得幫助DeFi的發展速度。

除了效率與透明度,Richard也強調了社區共建的價值。他表示,Huma Finance高度認同社群力量,尤其是在合規前提下,賦能散戶共同參與優質資產機會。 「Web3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可以實現真正的社區共建與共享。在傳統金融體系中,這樣的機制幾乎不可能存在。」Richard補充道。

「Google目前透過Android平台,以及Gmail、YouTube、Search等核心應用作為生態錨點,支撐了平台的成長與用戶黏性。同理,我們希望PayFi平台既有提供底層能力與擴充性,又有核心產品可用於驅動真實需求和資金流。」Richard還在採訪中強調,Huma Finance遠不僅想建立單一產品,而是一個優惠基礎設施平台,買一個獨立基礎設施。

正因如此,Huma收購了其最大的客戶Arf,形成「平台+ App」的閉環生態。 Richard認為,平臺本身的價值遠高於某個具體的應用,它可以連結資金端與資產端,支援更多場景的金融創新。

值得一提的是,Richard也提到Huma Finace的階段性目標與實現路徑。不久前,Richard曾表示,平台2025年的階段性目標是實現突破100億美元的累積交易量,他對此進一步表示,「目前我們主要的交易增量來自於Arf的核心客戶。雖然目前平台已經建立了強大的潛在客戶合作線,但每個客戶的落地與上線都需要一定週期,包括上鍊流程往往需要幾個月時間,涉及到銀行帳戶的開設、本地監管的審批,流程因地而異。

在資金端,Huma也不斷優化使用者體驗和吸引力。 「我們上線了Huma 2.0版本之後,市場回饋非常正面。」Richard表示,在資金存入額度受控的前提下,平台在短時間內池子就打滿了。參與用戶數及Maxi 模式參與度都超出預期。目前資金端的活躍度和用戶興趣非常高,一旦放開額度、引入更多大戶參​​與,成長空間非常充足。接下來,團隊的主要發力方向將集中在加速Arf客戶的交易上鍊,同時推進信用卡融資場景的鏈上部署。

引進傳統金融風控邏輯,打造資產安全多重防線

Huma Finance因其PayFi模式引發市場熱議,部分投資人擔憂其可能會出現違約或暴雷風險。

對於市場對資產安全的質疑,Richard介紹道,Huma Finance借鑒了傳統結構化金融的經典風控邏輯,引入了First-Loss Cover(首損機制) 以及優先/劣後結構,並輔以多重保障機制,目標是打造具備機構級風控水平的DeFi產品體系,尤其在其核心資產Arf的跨境支付墊資業務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得尤為突出得尤為突出得尤為的跨境支付墊資。

具體來說,對於服務對象篩選,Huma Finance的Arf業務僅服務於已開發國家(如美國、英國、法國、新加坡)的持牌金融機構,避開外匯管制複雜地區。這些機構需滿足嚴格的合規要求,自身信用風險較低,為Arf提供了基礎層級的風險屏障,降低交易對手風險。同時,Huma Finance針對所有合作機構制定了嚴格的內部風控評級體系,結合其財務狀況、匯款路徑穩定性、交易對手風險等因素對其進行分級(包括一級、二級和三級),當前僅服務評級為一級和二級的客戶;在操作流程中,墊資對象進行分級(包括一級、二級和三級),當前僅服務評級為一級和二級的客戶;在操作流程中,墊資對象應獲得客戶的匯款,該筆資金僅限於該銀行將被提供用於該銀行。 Huma Finance只有在驗證該筆款項確實到賬且符合前期風險模型評估後,才會釋放資金進行支付;在法律結構隔離上,Arf所涉及資產由獨立的SPV(特殊目的載體)管理,與Huma Fiance或Arf主體公司資產完全隔離。即便Arf發生極端破產事件,用戶資產仍受到法律保護;在帳期回應機制上,Huma Finance的帳期設計極短,通常在數天內完成墊付與回收。一旦某機構出現延遲付款、信用變動等訊號,系統可迅速調整其信用額度甚至中止其額度,確保風險在早期即被識別與控制。歷史資料顯示,過去20年金融系統壞帳率僅0.25%,而Huma Finace選擇針對已開發國家提供短期帳期業務,代表壞帳率更低。

即便是面對可能的大規模贖回或系統性風險事件,Richard在訪談中指出,Huma Finance亦設計了若干應急機制:例如,Arf中已明確設有2%的保證金,覆蓋常規壞賬率的數倍,這是由平台利潤沉澱逐步建立,優先用於覆蓋可能的壞賬風險;無論用戶資金是否鎖倉,在極端場景下一律“公平清算”,避免“先於跑者獲利”造成的結構性不公平; Finance有能力透過法律途徑追回大部分甚至全部資金。這項機制歷史上尚未實際觸發,但從法律結構與流程來看,具備現實可行性。

另外,在透明度上,Richard透露,Huma Finance所有資金託管於Fireblocks錢包,流向預先定義的合規路徑,且需多簽批准,確保資金不被挪用。不僅如此,資金流向可透過區塊鏈即時追溯,目前Huma Finance已在Dune Dashboard中披露部分信息,未來將逐步完善儀表板,展示更詳細的資金動態。另外,Huma Finance每月發布資金流向報告,揭露池內資金的分配和使用情況,未來還計劃將其寫入智能合約中,透過去中心化方式進一步提高透明度和可審計性。

可以看出,Huma Finance的核心邏輯並非依賴市場情緒或龐氏循環支持其流動性,而是透過多重風控層、法律架構和自有資金緩衝,建立一個具備高度韌性與可追責性的DeFi金融生態。雖然極端風險永遠無法完全避免,但其係統性的緩衝機制和清算原則,旨在為用戶資產安全築起了多道防線。

加強社區建設,使用者教育是當前最大挑戰

「對社群、對使用者的不尊重是Huma Finance的絕對紅線,真誠是穿透一切噪音的利器。」在近期因團隊成員溝通方式引發社群爭議後,Richard第一時間發佈公開信回應,並在訪談中進一步闡述了團隊對社群建立的反思與未來的改進方向。

一方面,Richard坦言承認,由於人崗不匹配,導致溝通出現問題。 「我們這位同事非常努力,也充滿創造力,但我把她安排在了並不合適的位置——負責對外社區溝通。這不是她的強項,我應該更早意識到。」為此,Richard對外部溝通職責進行了重新調整,華語社區的溝通將由Richard本人親自負責,英語社區則交給另位聯合創始人Erbil Karaman。

「我們認為,社區溝通是Crypto 公司最關鍵的工作之一,聯創最能代表公司的使命和價值觀,他們必須走在社區溝通的最前沿。」這項調整,也是Huma Finance對過去問題的直接回應與結構性修復。

不僅如此,Richard也強調,團隊已在內部形成共識:社群的每一個回饋,無論措詞如何,都值得被認真傾聽與反思。 「對於社區指責,我們要保持健康的心態,試著理解他們真正擔憂的問題。我們要么去解釋清楚,要么承認確實做得不夠好,並積極改進。例如,在透明度問題上,我們過去確實沒有把透明度放在足夠高的優先級上。未來我們會提升這方面,確保信息披露更加清晰、系統。”

在採訪的最後,Richard也分享了他對PayFi賽道的整體看法,尤其是打通傳統金融與DeFi之間斷層的核心關鍵,以及在用戶教育和採用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與解決路徑。

「PayFi的核心是用區塊鏈技術去服務真實世界的支付與融資需求。」Richard指出,雖然許多金融機構、支付公司都對這一模式充滿興趣,但真正的落地往往卡在最傳統的環節——合規和銀行賬戶體系。

他進一步指出,合規和資金出入鏈的路徑,是整個生態中最關鍵的中介​​軟體。如果香港能夠推出更清晰的相關立法,讓本地支付公司能夠合法、便捷地接入鏈上服務,這不僅對香港本地是一個突破,對整個PayFi生態的發展也將是極大的推動。

除了向傳統金融打通接口,Richard還表示,“我們不僅希望用戶把錢投到Huma Finance平台,更重要的是——這些PayFi資產能不能在DeFi生態中'走出去',成為整個DeFi世界裡的核心組成資產。”

但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還有一道最難跨越的門檻──使用者教育。 「這其實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Richard坦言,對DeFi用戶而言,他們習慣了高APY的“發幣邏輯”,對PayFi這種基於真實借貸、無發幣補貼的收益結構反而陌生。 「即使我告訴他們,這裡真實能產生12.5%的收益,高於很多鏈上協議,但他們第一反應往往是:你是不是在搞龐氏?是不是假的?」對傳統金融從業者而言,他們則對整個DeFi的技術路徑感到疑慮重重。 「很多人會直接問我,為什麼不能用法幣帳戶直接完成操作?為什麼非要用穩定幣?」而一旦涉及穩定幣或鏈上清算,他們又因為監管不明確而產生猶疑。

Richard指出,這種「認知錯置」源自於兩個圈層對彼此語言與邏輯的陌生。 「這也意味著我們團隊需要同時講好兩種'語言',既能用DeFi的專業術語,也懂得用傳統金融的語言。PayFi任重道遠,我們需要跟社區一道去產生更多的內容,讓更多的人能夠更好地了解PayFi,共同建設這個賽道,早日將PayFi發展成Crypto在現實生活中落地的最成功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