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賣出備兌策略的底層邏輯
賣出備兌策略的核心,就是讓投資人從「持股人」升格為「收租人」。
當你持有特斯拉股票或比特幣現貨時,透過賣出虛值買權,相當於給資產「貼出租廣告」——市場支付權利金來購買未來可能上漲的收益權。
段永平在英偉達上的經典操作正是如此:以116.7美元持有股票的同時,賣出120美元的虛值看漲期權,既保留了股價上漲到120美元的空間,又能額外收取權利金。
這種策略的本質,就是犧牲部分上行收益來換取確定性現金流,相當於在股價震盪期給自己「薪水」。
但備兌策略絕非躺賺神器。特斯拉Optimus機器人發表會前夕,大量散戶賣出300美元的周看漲選擇權,結果馬斯克突然宣佈人形機器人量產,股價單日暴漲15%,選擇權被行使後錯失超額報酬。
二、美股與比特幣的實戰操作要點
美股場景下的行使價選擇:
輕度虛值才是黃金分割點。
以英偉達目前股價250美元為例,賣出260美元的月買權,權利金約為股價的3%-5%。這個位置既能讓權利金覆蓋2%-3%的月波動,也保留5%的股價上漲空間。
若選擇深度虛值的280美元合約,權利金可能不足1%,但一旦股價突破壓力位,錯失的潛在收益將遠超過權利金收入。
比特幣的波動率套利:
當比特幣橫盤在7萬美元時,賣出7.5萬美元的周看漲期權,權利金約為比特幣價值的2.5%。
由於加密貨幣市場的高波動特性,需配合IV(隱含波動率)監控:當IV超過80%時,權利金溢價足以覆蓋兩週內的價格波動;但當IV低於60%時,應減少賣出倉位,轉向合約套保。
比特幣減半前夜,聰明資金賣出7.3萬美元週看漲期權並買入8萬美元季度看漲期權,形成“近月收割+遠月對沖”組合,在價格沖高回落中實現年化45%收益。
到期日的時間價值榨取:
季度財報日前20天是美股最佳操作窗口。
以特斯拉為例,在Q1財報公佈前三週賣出虛值5%的月看漲期權,既能吃到財報預期推升的IV溢價(通常增加15%-20%),又避免財報後波動率坍縮的風險。
而對於比特幣,重大事件(如聯準會議息會議、CPI數據公佈)前72小時賣出週合約,可捕捉事件驅動型波動率溢價。
三、機構級風控:從段永平到巴菲特的部位管理
段永平的部位控制法則值得借鏡:將總倉位的70%用於備兌策略,剩餘30%保留現金或買進深度虛值買權。
當特斯拉股價從250美元突破270美元時,他立即將賣出合約的行使價上移至290美元,並同步買入300美元看漲期權形成「備兌價差」。此動態調整既鎖定已實現收益,又保留上行空間。
比特幣玩家則需警惕「黑天鵝共振」。 2025年1月,某基金同時賣出7.2萬美元比特幣買權和6.8萬美元賣權,認為價格將在6.9萬-7.1萬區間震盪。
但MicroStrategy突然增加2萬枚比特幣引發價格暴漲,買權被行使導致現貨部位強勢。
反觀另一個機構玩家,他們用2%部位賣出近月合約,並用0.5%資金買入行權價8萬美元的季度看漲期權對沖,最終在暴漲中實現淨收益。
四、被忽略的致命細節
備兌策略不是一勞永逸的買賣。當比特幣持倉成本是6.5萬美元時,賣出7萬美元看漲期權安全邊際充足;但若持倉價格長期橫盤在6.8萬美元,需將行使價上移至7.2萬美元,否則持倉成本與行權價過近會大幅降低策略有效性。
美股選擇權的IV曲面在財報日前會呈現“微笑曲線”,近月虛值合約IV溢價顯著。特斯拉Q1財報前,行使價270美元的周看漲期權IV高達85%,而次月同價位合約IV僅65%。此時賣出近月合約並買入次月合約,可收割20%的IV差值收益。
當特斯拉股價突破行使價時,散戶往往恐慌平倉。
但職業玩家會順勢而為——用被行使獲得的現金立即賣出同一行權價的看跌期權,形成「滾動備兌」。
五、下期預告
明天我們繼續探討《保護性認沽》
課後作業
1.成本計算實驗:任選一美股(如英偉達),計算當前股價±5%位置的行使價權利金收益,比較不同行使價策略的年化報酬率差異;
2.波動率差值掃描:比特幣價格突破8.5萬美元時,記錄當週與次週9萬美元看漲期權的IV差值,分析其與價格波動幅度的相關性;
3.動態調整推演:假設持有100枚比特幣(成本7萬美元),在價格漲至7.8萬美元時,設計行使價上移方案併計算權利金覆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