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Iris、邵嘉碘
本文作者:Iris、邵嘉碘
當我們談論Web3應用時,「PayFi」已然成為近兩年金融賽道中最受關注的新興方向之一。
這個詞由「Payment(支付)」與「DeFi(去中心化金融)」融合而來,意在打通傳統金融的卡支付體驗與鏈上的穩定幣收益賬戶,構建一種兼具流通性與收益性的加密資產使用模式。在「用得出去」的敘事推動下,PayFi計畫正嘗試以更貼近傳統金融用戶的方式,重塑資產的流動路徑與留存邏輯。
從EarlyBird、Swipe,到曼昆律師近期關注的Infini,這類計畫普遍採用「穩定幣帳戶+ 消費卡+ 鏈上收益」的三位一體結構,輔以推薦返利等成長機制,試圖為用戶提供一種「無需理解DeFi,也能用加密資產」的金融互動解決方案。
這類架構在落地路徑上,兼具技術創新與合規爭議。因為越接近傳統金融業務本質,所面臨的監理挑戰就越顯複雜。
那麼,以Infini為例,其產品結構與商業邏輯究竟是如何建構的呢?它在哪些合規要素上做了嘗試,又在哪些方面可能有潛在的風險敞口?
*本文基於公開訊息,對相關商業模式與政策環境進行合規分析。內容僅供研究、交流,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商業推廣。
Infini核心產品概覽
Infini是一個面向全球市場的Web3支付金融平台,其核心定位在於打通用戶加密資產的「存、賺、花」路徑,透過整合穩定幣託管、收益策略接入與實體消費通道,為用戶提供具備鏈上收益屬性、卻無需跳出主流支付體系的資產使用路徑。
從營運架構來看,Infini本身並不持有鏈上收益協議或發卡清算資質,而是作為連接中介,透過與第三方託管服務商、DeFi協議、支付網路合作,建構了一個「帳戶+收益+卡支付」的輕營運平台架構。這種以合作方式打通鏈上與鏈下能力的模式,也代表了目前PayFi賽道中較常見的合規輕量化探索路徑。
圍繞著這個架構,Infini在前端服務層設計了三大核心功能模組,分別對應資產託管與收益產生、消費支付執行以及用戶成長機制。三者相互嵌套,構成了平台實現產品價值閉環的關鍵支點。
1. Infini Earn
用戶可透過綁定錢包,將USDT或USDC存入平台託管帳戶,系統將資金統一用於參與由平台策劃的收益策略。收益每日發放,按日計息,用戶可隨時取回本金及已實現收益。
平台未揭露詳細策略參數,但在文件中提及合作協議方包括Ethena、Morpho及Usual,收益策略標榜為“delta-neutral結構”,即透過對沖倉位組合實現低波動收益。平臺本身不對策略結果承擔擔保,僅作為收益通道整合者。
2. Infini Card
Infini提供虛擬卡(適用於綁定Apple Pay、Google Pay、Alipay(海外支付寶)、微信支付等主流通道及計畫推出的實體卡產品。卡片類型分為Meow、Rabbit和Woof三種,分別對應不同的費用與使用頻率場景。
所有卡片均與用戶平台內餘額綁定,支付時系統將自動完成穩定幣與目標結算幣種之間的兌換,無需用戶手動操作。實際結算透過合作方完成,官方文件未明確揭露發卡銀行或持牌支付清算機構資訊。
3. 推薦與紅包功能
Infini設有邀請返利機制及紅包發放功能。用戶可透過分享邀請碼邀請他人註冊並儲值,取得USDT或Card回饋類獎勵,具體金額與條件視卡種與儲值金額而定。
Infini商業模式分析
作為典型的「雙邊撮合型」輕資產業務模型,Infini並非簡單提供加密資產的消費入口,而是定位於連接鏈上DeFi協議與普通用戶的中間平台。其一方面透過卡片產品、收益帳戶等功能為C端用戶提供「支付+收益」的穩定幣應用體驗;另一方面則作為資金與流量引入通道,為DeFi協議、收益策略方等B端合作方提供用戶與資金接入能力。
平台的核心商業價值,不僅在於抽像打包「收益生成」與「支付使用」的鏈上鏈下流程,更在於透過這一中間位置,在兩個方向上實現收入變現:對C端收取通道型服務費用,對B端則可能以策略引流、資金存入等形式參與收益分成或獲取推廣激勵。
1. 收入來源
Infini目前的主要收入來源來自兩個方向:
C端用戶所支付的使用類服務費用
包括卡片開通啟動費,如Meow、Rabbit卡分別為9.9美元;卡片交易手續費,如0.8%服務費、Rabbit卡每筆非美元交易附加0.5美元;匯率兌換費,非美元消費的兌換費為1%至1.5%,由平台自動處理鏈上資產與結算幣種之間的轉換。
這部分費用為平台提供了營運所需的穩定現金流。
B端合作協議方的策略協作激勵
平台未明確揭露與Ethena、Morpho、Usual等協議之間的商業分潤結構,但考慮到平台可帶來用戶資產沉澱、穩定資金流、流動性注入,Infini或有機會從中獲得協議側的獎勵回饋,如策略存取激勵、TVL成長補貼等。
此外,也不排除後續平台透過引導用戶在特定DeFi平台開倉或質押,以取得中間推廣費用的可能。
整體來看,Infini在不建構底層協定、不持有發卡清算資質的前提下,透過C端服務標準化、B端資源合作化,建構了一個相對輕盈卻具備規模化擴展可能的平台型商業模式。
2. 結構依賴
Infini的商業結構高度依賴外部服務方的合規能力與技術能力,具體包括:
託管服務。本平台採用由持牌第三方託管機構Cobo提供的帳戶管理方案,使用者資產不由Infini直接持有,平臺本身不構成資產保管主體。
收益策略執行。 Infini不自營任何鏈上收益協議,其收益計畫由外部協議提供,平台僅作為整合與轉接的前端介面。若底層協定發生重大事件,Infini本身可能缺乏風險緩衝機制。
支付結算通道。雖然Infini提供綁定多種傳統支付管道,但相關清算服務部門仍由合作的三方支付機構對接完成,平台不承擔直接結算義務。目前平台尚未公開披露其發卡銀行名稱或具體持牌清算服務商信息,僅說明卡產品基於Visa或Mastercard網絡運行,相關清算能力和服務地域範圍或存在不確定性。
這種「高度連接、低持牌」的輕營運架構,雖有助於快速部署和控製成本,但也放大了對關鍵合作節點的依賴程度。一旦某一核心環節(如託管、支付、協議端)發生法律、合規或營運中斷風險,平臺本身將面臨較大的服務連續性和使用者信任風險。
3. 用戶收益機制
在Infini Earn 模組中,使用者透過將USDT 或USDC 存入平台託管帳戶後,即可參與平台整合的鏈上收益計畫。平台採用每日計息、每日收益分發的方式,打造了一種低門檻、無需手動操作的穩定幣收益體驗。
根據官方文件說明,其收益策略主要為「delta-neutral」結構,即透過鏈上多空倉位組合在不同協議間構建市場中性頭寸,以實現較低波動的年化收益。然而,該結構高度依賴所對接DeFi 協議(如Ethena、Morpho、Usual 等)的安全性、流動性與策略執行效率,一旦底層協議發生清算失敗、治理攻擊或其他操作風險,相關損失可能直接傳導至用戶的託管資產。
在合約責任安排上,Infini並未對用戶收益結果或本金安全作出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擔保,其平台定位更接近於“策略聚合與通道服務商”,負責用戶資金的策略接入與收益結算。用戶資產雖受託管保護,但投資判斷與收益結果由用戶自行承擔。
這項結構設計實現了平台收益權與責任義務的功能切割,使Infini 在整體財務風險承擔上保持較低壓力。但同時也意味著更多合規義務、投資資訊揭露責任以及協議安全性判斷,被實質轉嫁至終端用戶和策略合作方。
Infini合規與風險
Infini作為一類典型的PayFi輕營運平台,在產品功能設計上展現出其對現有金融監理架構的適配考量,尤其在KYC制度、資產託管隔離與鏈下支付通道等方面,體現出一定的合規意識。
實行實名KYC制度
Infini在服務准入層面設有嚴格的地理限制。用戶註冊時需完成身份驗證,而對於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某些地區,系統會在手機號碼驗證環節直接阻斷註冊。官方文件也明確列出不支持的司法轄區,包括受國際制裁的國家,如北韓、伊朗、古巴,以及監管敏感區域,如美國、中國大陸。這種「技術限制+法律聲明」的做法,展示了平台在KYC、地理風險隔離及跨境監管適配方面的合規意識,同時為後續卡清算和託管合作提供身份數據支援。
資產託管與業務功能隔離
Infini本身不直接持有用戶資金,而是透過持牌第三方託管服務商Cobo實現用戶資產的帳戶管理。平台僅負責策略接觸與卡片服務前端,實現「資產由合規機構持有,平台不直接構成資金池」的結構設計,有助於降低平台在資金歸集、非法集資等風險點上的監管敏感度。但Cobo的託管資格限於特定司法轄區(如新加坡),若使用者來自未涵蓋地區(如歐盟),資產託管的法律有效性存疑。
卡片支付路徑對接傳統網絡
Infini卡產品基於Visa或Mastercard網路運行,能夠對接Apple Pay、Google Pay、支付寶、微信等主流消費通道。儘管未揭露具體發卡機構,但相較於完全依賴鏈上支付或灰色清算通道的平台,Infini透過傳統金融網路完成支付流程,在實務運作中具備更強的使用者可接受度與支付行為合法性預期。
然而,考慮到其服務區域的跨境特性及所涉及的資產類型,曼昆律師認為其在以下多項關鍵要素上可能也存在潛在的法律不確定性,需引起平台方的關注,並值得PayFi創業家與合規團隊注意。
支付結算環節資訊揭露不足
Infini雖已明確卡片產品連接Visa/Mastercard網絡,但截至目前未公開其發卡銀行或合作清算服務商的名稱與法律架構。若服務範圍延伸至其他法域用戶,在無明確跨境清算許可的前提下,可能引發支付服務資質不足、資料跨境傳輸合規不清等風險,特別是在監管趨嚴的亞洲市場。
收益策略透明度有限,風險外包至用戶
平台雖聲明採用「delta-neutral」策略,並列明合作方為Ethena、Morpho、Usual等DeFi協議,但未揭露具體收益配置比例、資金投向細節及停損機制。在平台不兜底的前提下,用戶實質上需自行承擔策略執行風險與協議合約風險,可能在高年化吸引下誤判實際風險敞口,涉及潛在的「收益誘導揭露義務」。
邀請返利機制可能觸碰特定法域監理紅線
Infini設有基於註冊與儲值的回饋與紅包系統。儘管獎勵邏輯較為扁平,未構成明顯的層級返傭結構,但在個別司法轄區,若返利行為與充值掛鉤、形成資金引導路徑,仍可能被認定為“利益誘導式銷售”或“類傳銷結構”,構成金融推廣行為中的敏感行為範疇,需視不同國家法律加以審慎與限制。
權限管理與風險因應機制仍待健全
2025年3月,Infini發生一起重大資產安全事件,駭客透過未移除的管理員權限操作,轉移平台託管帳戶中的約5,000萬美元USDC。儘管平台隨後發布鏈上通告並在香港提起民事訴訟,但事件暴露出平台在權限配置、系統隔離與異常交易監控方面的技術薄弱環節。
此類「權限失控型攻擊」表明,儘管平台採用第三方託管方案,但對託管帳戶的存取與管理權限仍高度依賴平台自身的內部安全結構和開發流程。若平台未設定權限多簽、風控自動凍結機制,單點失控可能對使用者資產造成系統性風險。此外,本平台目前未設立緊急賠償機製或保險池,也反映出其風控與用戶保護制度仍不完善,或引發未來監理對託管制度實質責任歸屬的重新界定。
啟示與建議
Infini的案例展現了PayFi模式在「用得出去」敘事下的巨大市場潛力,也暴露出此類輕運營平台在監管邊界、技術安全與責任劃分上的多重挑戰。
對於Web3領域中探索「帳戶+收益+支付」路徑的創業者而言,曼昆律師建議在設計業務結構與落地方案時,應重點關注以下五個方向:
平台結構不等於責任豁免:輕平台≠輕義務
即便平台不直接持有資產、不自建DeFi協議、不清算資金流,仍需就關鍵合規節點承擔資訊揭露與風控責任。 Infini的安全事件表明,即使託管在第三方,若權限設定不當,平台仍需承擔「實質控制人」義務。
因此,創業者在採取「整合式平台」模式時,應在文件、使用者協議與產品設計中明確揭露平台不兜底、不擔保,但同時建立最小權限制度、操作審計鏈與緊急應變機制。
多邊合規介面需一體化考量:不能只看牌照
PayFi模式同時涉及穩定幣管理、收益產生、消費清算、KYC識別、資料傳輸、跨境服務等多個合規模區塊。在監理日趨交叉融合的趨勢下,僅靠單一環節持牌(如託管或清算)已無法滿足多地監理預期。
從業人員應將「合規設計」作為架構設計的起點,在選定服務地區(如香港、新加坡、阿聯酋等)前進行多維法規梳理,避免出現「業務在一地,風險在多地」的責任錯配。
返利與行銷機制務必提前評估跨境合規性
推薦返利機制在Web3專案成長中已成為高頻工具,但當返利條件與資金充值、卡片激活等環節直接掛鉤時,部分司法轄區可能據此認定為“類籌款行為”或“利益誘導式銷售”,構成未經許可的金融推廣行為,甚至觸碰多層次銷售的法律邊界。
平台在設計相關機制時,應以目標市場合規要求進行本地化適配。建議在製度上控制激勵比例與觸發條件,盡量避免返現或穩定幣直返形式。必要時可轉化為積分、折扣、非現金權益等激勵手段,並在使用者介面中加入顯著的風險提示與合規前置環節(如KYC完成、地區篩檢等),以解決潛在的法律問題。
跨鏈上鏈下流程的責任邊界需事先清晰化
PayFi專案往往橫跨鏈上DeFi與鏈下卡支付,涉及多個系統與協議之間的邏輯連動與責任傳導。一旦某環節失效,例如合約清算、卡片通道凍結,責任歸屬不清將帶來法律糾紛與用戶信任風險。
因此,從業人員應在設計合約/API呼叫流程時,預留異常偵測和策略跳轉機制,例如資產出現異常波動時可自動暫停操作或切換備用策略方案。同時,在使用者協定中清楚劃分鏈上與鏈下操作責任邊界。
牌照或許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隨著香港、杜拜、新加坡等地陸續推出VASP制度與創新金融框架,部分創業者誤將「申請執照」視為合規終點。但實際上,牌照只是進入監管視野的第一步,後續的業務變更申報、日常合規運營、反洗錢審核、用戶資訊留存等義務才是真正挑戰。
若平台計劃進入高度合規市場運營,應在獲牌前建立一套“合規運營沙盤”,模擬常見監管問詢場景(如用戶身份追溯、資產來源審計、黑產滲透排查等),提前建立風險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