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Iris、邵嘉碘
本文作者:Iris、邵嘉碘
当我们谈论Web3应用时,“PayFi”已然成为近两年金融赛道中最受关注的新兴方向之一。
这个词由“Payment(支付)”与“DeFi(去中心化金融)”融合而来,意在打通传统金融的卡支付体验与链上的稳定币收益账户,构建一种兼具流通性与收益性的加密资产使用模式。在“用得出去”的叙事推动下,PayFi项目正尝试以更贴近传统金融用户的方式,重塑资产的流动路径与留存逻辑。
从EarlyBird、Swipe,到曼昆律师近期关注的Infini,这类项目普遍采用“稳定币账户 + 消费卡 + 链上收益”的三位一体结构,辅以推荐返利等增长机制,试图为用户提供一种“无需理解DeFi,也能用加密资产”的金融交互解决方案。
这类架构在落地路径上,兼具技术创新性与合规争议性。因为越接近传统金融业务本质,其所面临的监管挑战就越显复杂。
那么,以Infini为例,其产品结构与商业逻辑究竟是如何构建的?它在哪些合规要素上做出了尝试,又在哪些方面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敞口?
*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对相关商业模式与政策环境进行合规分析。内容仅供研究、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商业推广。
Infini核心产品概览
Infini是一个面向全球市场的Web3支付金融平台,其核心定位在于打通用户加密资产的“存、赚、花”路径,通过整合稳定币托管、收益策略接入与实体消费通道,为用户提供具备链上收益属性、却无需跳出主流支付体系的资产使用路径。
从运营结构上看,Infini本身并不持有链上收益协议或发卡清算资质,而是作为连接中介,通过与第三方托管服务商、DeFi协议、支付网络合作,构建了一个“账户+收益+卡支付”的轻运营平台架构。这种以合作方式打通链上与链下能力的模式,也代表了当前PayFi赛道中较为常见的合规轻量化探索路径。
围绕这一架构,Infini在前端服务层设计了三大核心功能模块,分别对应资产托管与收益生成、消费支付执行以及用户增长机制。三者相互嵌套,构成了平台实现产品价值闭环的关键支点。
1. Infini Earn
用户可通过绑定钱包,将USDT或USDC存入平台托管账户,系统将资金统一用于参与由平台策划的收益策略。收益每日发放,按日计息,用户可随时取回本金及已实现收益。
平台未披露详细策略参数,但在文档中提及合作协议方包括Ethena、Morpho及Usual,收益策略标榜为“delta-neutral结构”,即通过对冲仓位组合实现低波动收益。平台自身不对策略结果承担担保,仅作为收益通道整合者。
2. Infini Card
Infini提供虚拟卡(适用于绑定 Apple Pay、Google Pay、Alipay(海外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主流通道及计划推出的实体卡产品。卡片类型分为Meow、Rabbit和Woof三种,分别对应不同的费用与使用频率场景。
所有卡片均与用户平台内余额绑定,支付时系统将自动完成稳定币与目标结算币种之间的兑换,无需用户手动操作。实际结算通过合作方完成,官方文档未明确披露发卡银行或持牌支付清算机构信息。
3. 推荐与红包功能
Infini设有邀请返利机制及红包发放功能。用户可通过分享邀请码邀请他人注册并充值,获取USDT或Card返现类奖励,具体金额与条件视卡种与充值金额而定。
Infini商业模式分析
作为典型的“双边撮合型”轻资产业务模型,Infini并非简单提供加密资产的消费入口,而是定位于连接链上DeFi协议与普通用户的中间平台。其一方面通过卡产品、收益账户等功能为C端用户提供“支付+收益”的稳定币应用体验;另一方面则作为资金与流量引入通道,为DeFi协议、收益策略方等B端合作方提供用户与资金接入能力。
平台的核心商业价值,不仅在于抽象打包“收益生成”与“支付使用”的链上链下流程,更在于通过这一中间位置,在两个方向上实现收入变现:对C端收取通道型服务费用,对B端则可能以策略引流、资金存入等形式参与收益分成或获取推广激励。
1. 收入来源
Infini当前的主要收入来源来自两个方向:
-
C端用户支付的使用类服务费用
包括卡片开通激活费,如Meow、Rabbit卡分别为9.9美元;卡片交易手续费,如0.8%服务费、Rabbit卡每笔非美元交易附加0.5美元;汇率兑换费,非美元消费的兑换费为1%至1.5%,由平台自动处理链上资产与结算币种之间的转换。
这部分费用为平台提供了运营所需的稳定现金流。
-
B端合作协议方的策略协作激励
平台未明确披露与Ethena、Morpho、Usual等协议之间的商业分润结构,但考虑到平台可带来用户资产沉淀、稳定资金流、流动性注入,Infini或有机会从中获得协议侧的奖励回馈,如策略接入激励、TVL增长补贴等。
此外,也不排除后续平台通过引导用户在特定DeFi平台开仓或质押,获取中间推广费用的可能。
整体来看,Infini在不构建底层协议、不持有发卡清算资质的前提下,通过C端服务标准化、B端资源合作化,构建了一个相对轻盈却具备规模化扩展可能的平台型业务模型。
2. 结构依赖
Infini的商业结构高度依赖外部服务方的合规能力与技术能力,具体包括:
-
托管服务。平台采用由持牌第三方托管机构Cobo提供的账户管理方案,用户资产不由Infini直接持有,平台本身不构成资产保管主体。
-
收益策略执行。Infini不自营任何链上收益协议,其收益计划由外部协议提供,平台仅作为整合与转接的前端界面。若底层协议发生重大事件,Infini本身可能会缺乏风险缓冲机制。
-
支付结算通道。虽然Infini提供绑定多种传统支付渠道,但相关清算服务系还是由合作的三方支付机构对接完成,平台不承担直接结算义务。目前平台尚未公开披露其发卡银行名称或具体持牌清算服务商信息,仅说明卡产品基于Visa或Mastercard网络运行,相关清算能力和服务地域范围或存在不确定性。
这种“高度连接、低持牌”的轻运营架构,虽有助于快速部署和控制成本,但也放大了对关键合作节点的依赖程度。一旦某一核心环节(如托管、支付、协议端)发生法律、合规或运营中断风险,平台本身将面临较大的服务连续性和用户信任风险。
3. 用户收益机制
在 Infini Earn 模块中,用户通过将 USDT 或 USDC 存入平台托管账户后,即可参与平台整合的链上收益计划。平台采用每日计息、每日收益分发的方式,打造了一种低门槛、无需手动操作的稳定币收益体验。
据官方文件说明,其收益策略主要为“delta-neutral”结构,即通过链上多空仓位组合在不同协议间构建市场中性头寸,以实现较低波动的年化收益。然而,该结构高度依赖于所对接 DeFi 协议(如 Ethena、Morpho、Usual 等)的安全性、流动性与策略执行效率,一旦底层协议发生清算失败、治理攻击或其他操作风险,相关损失可能直接传导至用户的托管资产。
在合约责任安排上,Infini并未对用户收益结果或本金安全作出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担保,其平台定位更接近于“策略聚合与通道服务商”,负责用户资金的策略接入与收益结算。用户资产虽受托管保护,但投资判断与收益结果由用户自行承担。
这一结构设计实现了平台收益权与责任义务的功能切割,使 Infini 在整体财务风险承担上保持较低压力。但同时也意味着更多合规义务、投资信息披露责任以及协议安全性判断,被实质性转嫁至终端用户和策略合作方。
Infini合规与风险
Infini作为一类典型的PayFi轻运营平台,在产品功能设计上展现出其对现有金融监管框架的适配考量,尤其在KYC制度、资产托管隔离与链下支付通道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合规意识。
-
实行实名KYC制度
Infini在服务准入层面设有严格的地域限制。用户注册时需完成身份验证,而对于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某些地区,系统会在手机号验证环节直接阻断注册。官方文档也明确列出不支持的司法辖区,包括受国际制裁的国家,如朝鲜、伊朗、古巴,以及监管敏感区域,如美国、中国大陆。这种“技术限制+法律声明”的做法,展示了平台在KYC、地理风险隔离及跨境监管适配方面的合规意识,同时为后续卡清算和托管合作提供身份数据支持。
-
资产托管与业务功能隔离
Infini自身不直接持有用户资金,而是通过持牌第三方托管服务商Cobo实现用户资产的账户管理。平台仅负责策略接入与卡服务前端,实现“资产由合规机构持有,平台不直接构成资金池”的结构设计,有助于降低平台在资金归集、非法集资等风险点上的监管敏感性。但Cobo的托管资质限于特定司法辖区(如新加坡),若用户来自未覆盖地区(如欧盟),资产托管的法律有效性存疑。
-
卡片支付路径对接传统网络
Infini卡产品基于Visa或Mastercard网络运行,能够对接Apple Pay、Google Pay、支付宝、微信等主流消费通道。尽管未披露具体发卡机构,但相较于完全依赖链上支付或灰色清算通道的平台,Infini通过传统金融网络完成支付流程,在实务运行中具备更强的用户可接受度与支付行为合法性预期。
然而,考虑到其服务区域的跨境特性及所涉及的资产类型,曼昆律师认为其在以下多项关键要素上可能也存在潜在的法律不确定性,需引起平台方的关注,并值得PayFi创业者与合规团队注意。
-
支付结算环节信息披露不足
Infini虽已明确卡产品接入Visa/Mastercard网络,但截至目前未公开其发卡银行或合作清算服务商的名称与法律架构。若服务范围延伸至其他法域用户,在无明确跨境清算许可的前提下,可能引发支付服务资质不足、数据跨境传输合规不清等风险,特别是在监管趋严的亚洲市场。
-
收益策略透明度有限,风险外包至用户
平台虽声明采用“delta-neutral”策略,并列明合作方为Ethena、Morpho、Usual等DeFi协议,但未披露具体收益配置比例、资金投向细节及止损机制。在平台不兜底的前提下,用户实质上需自行承担策略执行风险与协议合约风险,可能在高年化吸引下误判实际风险敞口,涉及潜在的“收益诱导披露义务”。
-
邀请返利机制可能触碰特定法域监管红线
Infini设有基于注册与充值的返利与红包系统。尽管奖励逻辑较为扁平,未构成明显的层级返佣结构,但在个别司法辖区,若返利行为与充值挂钩、形成资金引导路径,仍可能被认定为“利益诱导式销售”或“类传销结构”,构成金融推广行为中的敏感行为范畴,需视不同国家法律加以审慎判断与限制。
-
权限管理与风险应对机制仍待健全
2025年3月,Infini发生一起重大资产安全事件,黑客通过未移除的管理员权限操作,转移平台托管账户中的约5,000万美元USDC。尽管平台随后发布链上通告并在香港提起民事诉讼,但事件暴露出平台在权限配置、系统隔离与异常交易监控方面的技术薄弱环节。
此类“权限失控型攻击”表明,尽管平台采用第三方托管方案,但对托管账户的访问与管理权限仍高度依赖平台自身的内部安全结构和开发流程。若平台未设置权限多签、风控自动冻结机制,单点失控可能对用户资产造成系统性风险。此外,平台目前未设立应急赔付机制或保险池,也反映出其风控与用户保护制度仍不完善,或引发未来监管对托管制度实质责任归属的重新界定。
启示与建议
Infini的案例展现了PayFi模式在“用得出去”叙事下的巨大市场潜力,也暴露出此类轻运营平台在监管边界、技术安全与责任划分上的多重挑战。
对于Web3领域中探索“账户+收益+支付”路径的创业者而言,曼昆律师建议在设计业务结构与落地方案时,应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向:
平台结构不等于责任豁免:轻平台≠轻义务
即便平台不直接持有资产、不自建DeFi协议、不清算资金流,仍需就关键合规节点承担信息披露与风控责任。Infini的安全事件表明,即使托管在第三方,若权限设置不当,平台依旧需承担“实质性控制人”义务。
因此,创业者在采取“整合型平台”模式时,应在文档、用户协议与产品设计中明确披露平台不兜底、不担保,但同时建立最小权限制度、操作审计链条与应急响应机制。
多边合规接口需一体化考虑:不能只看牌照
PayFi模式同时涉及稳定币管理、收益生成、消费清算、KYC识别、数据传输、跨境服务等多个合规模块。在监管日趋交叉融合的趋势下,仅靠单一环节持牌(如托管或清算)已无法满足多地监管预期。
从业者应将“合规设计”作为架构设计的起点,在选定服务地区(如香港、新加坡、阿联酋等)前进行多维法规梳理,避免出现“业务在一地,风险在多地”的责任错配。
返利与营销机制务必提前评估跨境合规性
推荐返利机制在Web3项目增长中已成为高频工具,但当返利条件与资金充值、卡片激活等环节直接挂钩时,部分司法辖区可能据此认定为“类集资行为”或“利益诱导式销售”,构成未经许可的金融推广行为,甚至触碰多层次销售的法律边界。
平台在设计相关机制时,应基于目标市场合规要求进行本地化适配。建议在制度上控制激励比例与触发条件,尽量避免返现或稳定币直返形式。必要时可转化为积分、折扣、非现金权益等激励手段,并在用户界面中加入显著的风险提示与合规前置环节(如KYC完成、地区筛查等),以解决潜在的法律问题。
跨链上链下流程的责任边界需提前清晰化
PayFi项目往往横跨链上DeFi与链下卡支付,涉及多个系统与协议之间的逻辑联动与责任传导。一旦某环节失效,比如合约清算、卡通道冻结,责任归属不清将带来法律纠纷与用户信任风险。
因此,从业者应在设计合约/API调用流程时,预留异常检测和策略跳转机制,比如资产出现异常波动时可自动暂停操作或切换备用策略方案。同时,在用户协议中清晰划分链上与链下操作责任边界。
牌照或许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随着香港、迪拜、新加坡等地陆续推出VASP制度与创新金融框架,部分创业者误将“申请牌照”视为合规终点。但实际上,牌照只是进入监管视野的第一步,后续的业务变更申报、日常合规运营、反洗钱审核、用户信息留存等义务才是真正挑战。
若平台计划进入高度合规市场运营,应在获牌前建立一套“合规运营沙盘”,模拟常见监管问询场景(如用户身份追溯、资产来源审计、黑产渗透排查等),提前建立风险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