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資深研究員Jason Jiang,歐科雲鏈研究院

香港在推動虛擬資產金融產品合規化方面再次邁出重要一步。香港證監會4月7日正式發布通函,明確允許虛擬資產現貨ETF在審慎監理架構下參與鏈上質押活動。同時,亦同步放寬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的相關限制,允許持牌交易平台提供客戶質押服務。這是繼2024年核准虛擬資產ETF上市交易後,香港在合規Web3金融體系探索中再次邁出實質關鍵步伐,不僅有助於提升香港虛擬資產生態的吸引力,更是首次將傳統金融產品與鏈上經濟的原生機制結合,為全球虛擬資產監理與金融創新提供了極具示範意義的範本。

1.將質押引入傳統金融體系,開創合規鏈上收益路徑

質押機制已成為虛擬資產生態最重要的鏈上經濟活動之一,尤其對於採用權益證明(PoS)共識機制的公鏈而言,其不僅維繫網路安全與正常運作,更成為機構和用戶獲取鏈上收益的主要管道。根據OKG Research不完全統計,截止2025年4月初,以太坊網絡中已有超過3400萬枚ETH被質押,佔其總供應量的28.03%;Cardano和Solana等項目的質押率也長期維持在70%以上,由此可見質押作為一種被廣泛接受的鏈上收益機制,已具備強大的市場基礎共識。

根據最新通函,香港虛擬資產現貨ETF可在具備審慎保障的框架下,將其持有的虛擬資產參與鏈上質押,以獲得與以太坊等區塊鏈網路相關的原生收益。此舉釋放出至少兩個訊號:其一,香港認可質押作為公鏈生態中獲取網路誘因的核心機制,具備合理經濟邏輯;其二,監理機關對虛擬資產及Web3生態的技術理解與風險掌控能力正日益成熟。

為確保風險可控,通函規定現貨ETF參與質押必須透過持牌交易平台和授權機構操作和託管質押資產,並設定質押比例上限以管理流動性風險,確保資產獨立性與安全性。此外,ETF管理人還需全面揭露質押運作機制、收益計算模型、潛在風險及質押比例上限等關鍵信息,以保障投資人的知情權與資產權益。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2023年6月發布的《虛擬資產交易平台指引》規定,持牌交易平台」不應與其客戶做出任何安排,使用該平台或其他聯繫實體持有的客戶虛擬資產,為客戶或任何其他各方產生回報」。因此,香港證監會同日亦發布《有關虛擬資產交易平台提供質押服務的通函》,修訂先前對交易平台的相關限制,明確允許交易平台向客戶提供質押服務。通函並未限制參與質押的虛擬資產種類,這也意味著除ETH外,平台亦可望合規上線如Cardano、Solana等公鏈項目的質押服務。這些變動不僅將拓展交易平台的服務邊界,使持牌平台不再僅限於提供撮合交易,還能提供增值服務以提升用戶黏性和交易量,更重要的是為現貨ETF參與質押提供可信賴的合規執行環境。

對虛擬資產現貨ETF而言,質押的本質是對底層資產“再利用”,能在不影響ETF份額結構的前提下創造額外收益,為更多用戶與機構提供合規的“鏈上收益通道”。質押機制的引進,將大幅提升虛擬資產現貨ETF產品的吸引力與規模。傳統ETF的收益依賴於資產價格波動或分紅,而質押機制的引入將使虛擬資產現貨ETF不再只是價格走勢的被動追蹤器,而成為具備主動收益功能的「鏈上權益憑證」。質押所帶來的額外3%-6%的年化收益,將成為吸引機構投資者、家族辦公室等中長線資金的重要因素。預計未來6至12個月內,隨著質押機制逐步落地,香港虛擬資產現貨ETF管理規模可望實現結構性成長。

同時,質押收益的分成機制將拓寬基金管理人與託管機構的收益結構,激勵更多多市場參與者在合規框架下設計創新產品結構,進一步增強香港虛擬資產相關產品的差異化與競爭力。此外,由於質押作業對資產安全與技術穩定性要求較高,潛在的合規質押需求將倒逼香港加速虛擬資產基礎建設,推動形成更成熟、完整的Web3生態體系。

2.搭建傳統金融與鏈上經濟的收益連結橋樑

香港此次放行質押服務,並非單一的監管松綁,更反映出製度設計上深層考量:在確保投資者權益與風險可控的基礎上,推動香港虛擬資產市場向更成熟、更國際化的發展階段。

首要動因在於本地ETF市場運作機制的補強與最佳化。自2024年香港核准首批虛擬資產現貨ETF上市交易以來,雖然市場反應理性、產品機制穩健,但整體交易活躍度及資產管理規模尚未達到市場預期。缺乏內生收益機制,使得這類產品比起傳統收益型基金仍顯單一。質押機制的引入,不僅能帶來額外的收益來源,更為ETF提供了與區塊鏈生態之間的更緊密聯動,有望吸引更廣泛的投資人群體,尤其是那些注重「收益+資產配置」平衡的機構投資者。

更深層來看,開放ETF質押也是香港建構Web3金融生態閉環的重要一步。自從確立VASP發牌機制、允許零售投資人參與交易以來,香港虛擬資產市場的合規架構逐漸成形。但若要邁向真正具有深度與韌性的Web3生態,僅靠資產發行與交易遠遠不夠,仍需在鏈上營運能力、收益模式與合規保障體係等方面同步推進。這次引入鏈上質押機制,正是將DeFi原生功能納入傳統金融的首次嘗試,為鏈上金融與傳統資本市場之間建立起制度化、可持續的收益連結橋樑。

此外,在全球監管博弈背景下,香港的政策落地具有前瞻性示範效應。美國尚未批准任何質押型ETF,主要爭議集中在資產歸屬、潛在證券屬性及風險控制等議題。而香港則透過託管隔離、比例上限、風險揭露等措施,探討出一套可行的審慎監理模型,為其他司法轄區提供了有力參考。

未來,美國是否批准以太坊ETF質押功能,或許將再次對全球虛擬資產產品設計產生重要影響。隨著Coinbase、Grayscale等機構不斷推動政策溝通,SEC對質押機制的態度或將出現邊際鬆動。根據外媒最新披露,部分質押功能的試點申請已進入最後評估階段。若美國最終批准,將引發全球市場對「質押型ETF」相關產品的再次關注,也將對香港現有產品結構形成競爭壓力。但在此之前,香港憑藉政策落地的速度與制度清晰度,可望吸引更多關注「鏈上收益」的國際資本流向亞太市場,從而進一步夯實其在全球虛擬資產與數位金融創新格局中的領先優勢。

可預見的是,隨著未來更多ETF管理人提交質押計劃、更多交易平台上線合規質押服務,香港將構建起收益更豐富、結構更合理、制度更完備的虛擬資產金融產品體系,並推動虛擬資產從“可交易”走向“可配置”“可增值”的全新階段,以滿足投資者的多元需求並支持香港虛擬資產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