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產業發展迅猛,高薪職位層出不窮,但風險同樣不容忽視。去中心化、遠距協作的工作模式,加上產業監管尚不完善,使得求職者更容易陷入資訊不對稱的困境。有些公司缺乏透明度,甚至存在誇大融資、虛假宣傳、資金鏈不穩等問題,導致不少求職者入職後才發現被騙,甚至淪為騙局的「背鍋俠」。

更重要的是,Web3 公司往往無法透過傳統的企查、百度搜尋等方式驗證背景,遠距辦公和匿名團隊的模式也讓求職者更難判斷專案的真實性。為此,TinTinLand 整理了一份Web3 求職避坑指南,揭示不靠譜團隊的常見套路,並提供實用的公司研究方法,幫助你避開陷阱,找到可靠的工作。

Web3 求職常見的坑,你踩過幾個?

「高薪+ Token 分紅」 的誘惑

許多Web3 公司開出的薪資看似誘人,甚至遠高於行業水平,但深入詢問薪資構成才發現,大部分薪資是以Token 形式發放,而法幣部分少得可憐。公司通常會用「激勵員工共建」 來美化這個模式,讓你覺得自己是專案長期發展的一部分。

而真實情況可能是:專案發的Token 流動性極差,市值波動劇烈,辛苦一年的「股權激勵」 可能在一個市場波動中化為烏有;一些Token 還有長時間的鎖倉期,可能要等三年甚至更久才能解鎖,離職後更是可能直接作廢;此外,有些項目根本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發熱度。一旦資金鏈斷裂,公司就可能直接解散,員工手中的Token 就一文不值。

乾貨! Web3 求職避坑指南:如何識破假招募和泡沫專案?

標榜“Web3 先鋒專案”,實際沒有落地產品

這類專案的白皮書常充斥著產業熱詞和宏大願景,承諾解決區塊鏈三難問題或革命性使用者體驗,但實際產品永遠停留在最小可行產品階段。儘管大肆宣傳技術創新和透明度,但這些專案往往不願開源核心程式碼,GitHub 首頁可能空空如也,甚至有的專案只是fork 了別人的程式碼改個logo,就開始對外宣傳。

此外,許多產品只存在於PPT 裡,實際產品卻難覓食蹤影,使用者體驗極差,無人後期維護。更可怕的是,開發團隊開發完成後,直接「卸磨殺驢」 被裁掉,後期營運全靠行銷炒作,絲毫不注重用戶回饋。許多專案在完成主線上線或達到融資目標後,開發活動明顯減少,更新頻率從每週變為每季甚至完全停滯,用戶資料則多為機器人或團隊成員自導自演。

遠距工作的自由假象

一些Web3 公司喜歡標榜“去中心化團隊”、“全員遠距辦公”,營造出一種靈活自由的工作氛圍。但當你真正入職後,可能會發現這不是你想像中的遠距辦公,而是徹底的「放養式管理」。

由於沒有清晰的目標和流程,團隊成員各做各的,專案推進混亂,甚至可能根本沒有明確的核心業務。此外,時區分佈不均導致溝通效率極低,經常需要凌晨開會,白天還要繼續處理任務,工作時間變得毫無邊界。而有些公司對遠端員工缺乏信任,會要求定期上傳螢幕使用時間截圖,甚至用一些工具監控工作時長,讓原本的自由工作變成了一種無形的壓迫。

乾貨! Web3 求職避坑指南:如何識破假招募和泡沫專案?

安全意識不足,隨時可能被駭客一鍋端

有些Web3 專案在安全性上投入極少,只顧著快速上線產品,導致漏洞頻出。很多臨時性的技術方案,原本只是應急措施,結果最後竟成了長期方案,埋下巨大的安全隱患。當初的臨時補丁成為駭客攻擊的突破口,導致整個專案被攻破。同時,許多專案直接在生產環境中測試更新,缺乏完善的測試流程和環境,關鍵基礎設施由單點維護,備份機制也不健全。

而更嚴重的是,有些專案的程式碼根本沒有經過安全審計,甚至連最基本的合約漏洞都沒有修復,就直接上線主網。更危險的是,一些專案創辦人以假名運營,隱瞞過去參與過的失敗或詐欺項目,投資者和員工無從得知其真實背景,隨時面臨創始團隊捲款跑路的風險。

法律政策風險,員工可能變成“共犯”

Web3 產業合規要求日益嚴格,但不少公司仍抱持僥倖心理,甚至直接在法律紅線邊緣試探。在求職時,你可能會看到公司在監管嚴格的地區大搞灰色操作,例如無證交易所、資金盤,甚至變相詐騙。

有些求職者在入職前談好的崗位是“社區運營” 或“用戶增長”,入職後卻發現實際工作是引導用戶投資可疑項目或協助資金非法轉移。許多員工不知道,即使自己只是負責技術開發或市場推廣,在專案被認定為非法時,也可能面臨法律責任。一旦出事,公司高層往往已經轉移資產並消失,而留下的員工卻要面對用戶投訴、執法調查甚至刑事指控,成為整個騙局的替罪羔羊。

乾貨! Web3 求職避坑指南:如何識破假招募和泡沫專案?

如何對Web3 團隊進行全面調查?

公司基本資料調查

若公司宣傳有融資記錄,需進行核對。可在Crunchbase、PitchBook、Rootdata 等平台查詢相關訊息,若投資方為a16z、紅杉資本等頭部機構,可視為加分項。此外,交叉驗證資訊同樣重要- 造訪投資方官網,看看該項目是否已列出。也可透過CoinDesk、The Block、Decrypt 等權威媒體找到相關新聞報道,華語區媒體可參考金色財經、律動、PA News、Foresight News、星球日報等。

如果該公司是公鍊或DeFi 項目,可以透過CoinMarketCap、DefiLlama 等數據網站查看其市場排名。排名靠前的項目通常具備一定的市場認可度,而排名過低或缺乏數據的項目可能需要進一步檢視其可信度。

官網和白皮書也是驗證公司可靠性的重要管道。檢查專案是否有明確的產品路線圖(Roadmap),是否提供可行的技術和市場落地規劃。如果官網設計粗糙、白皮書內容空洞,或缺乏具體實現細節,就需要提高警覺。

乾貨! Web3 求職避坑指南:如何識破假招募和泡沫專案?

團隊背景全方位審查

在官網、LinkedIn 和Twitter 上搜尋團隊成員,核實他們是否有真實的Web3 背景,以及是否曾參與成熟的區塊鏈專案。 LinkedIn 上可以查看他們的職業履歷,看職涯路徑是否銜接合理。若團隊成員帳號註冊時間集中、履歷模糊(如僅標註「區塊鏈專家」 卻無具體項目),或全部使用卡通頭像且無社交互動,需懷疑團隊真實性。建議用Google圖片Google Image Search反向搜尋頭像來源,排除盜用網路圖片的假身分。

活躍的Web3 創辦人往往在Twitter、Mirror 等平台有持續輸出。可以在Google 或Twitter 搜尋創辦人和團隊成員的名字,觀察他們的社交互動是否真實。若帳號粉絲量高但互動率極低(如十萬粉絲僅個位數轉送),或突然註冊大量關聯帳號密集轉送項目訊息,則可能為機器人操控的假流量。此外,若團隊成員或創辦人曾參與AMA 或公開演講,可以對比技術細節闡述是否一致,避免「包裝型」 領袖。

乾貨! Web3 求職避坑指南:如何識破假招募和泡沫專案?

社群活躍度與市場口碑

真實用戶社群的特徵是多元化討論。可以加入專案的Telegram、Discord 或Twitter 社群,觀察討論內容是否真實,是否有人抱怨薪資拖欠、專案進度緩慢等問題。關注官方是否積極回應用戶提問,尤其是涉及關鍵問題時,是否刻意迴避。如果專案的Twitter 帳號粉絲數高達十幾萬,但每條推文瀏覽量卻只有幾十次,或者Telegram 群組成員眾多卻充斥機器人灌水,可能只是表面熱度。

也可以在Twitter 搜尋「項目名稱+scam」 「rug pull」 等關鍵字,查看真實使用者投訴案例(如代幣無法提取等)。同時關注KOL 評價:優質專案常被技術型部落客自發性推薦,而資金盤類專案多依賴付費推廣。對於已營運公司,可延伸至脈脈、小紅書、Glassdoor 等平台核查員工評價,若出現「薪資延遲發放」 「高階主管頻繁變動」 等描述,需謹慎評估風險。

產品與技術實力評估

如果是技術型項目,GitHub 活躍度是一個重要指標。進入倉庫後需檢查三點:一是代碼提交頻率,健康項目通常每周有數次commit 記錄,而非半年集中上傳數千行代碼;二是開發者帳號真實性,主力貢獻者應有跨項目協作歷史,若所有提交者均為0 followers 新帳號,可能為偽造;三是社區互動記錄,查看Issue 修復區是否有用戶和官方修復區修復區。需特別注意:完全閉源且拒絕第三方審計的項目,潛藏跑路風險極高。

產品進度是另一個重要的指標。若專案長期處於「測試網階段」 卻無明確主網上線時間,或示範影片僅為特效動畫而無實際交互,需懷疑其技術可行性。如果你有技術背景,可以直接查看程式碼質量,檢查是否有明顯漏洞或可疑函數。也可以直接透過Google或推特蒐尋項目名稱+ audit 關鍵字,一般狀況稽核完成都會宣發,如果搜尋無結果就要特別注意。

乾貨! Web3 求職避坑指南:如何識破假招募和泡沫專案?

營運模式與合規性

Web3 產業灰色地帶眾多,需優先排除涉法風險。判斷專案是否涉及未合規的交易所、資金盤、洗錢或傳銷類模式。例如,如果交易所在監管嚴格的國家或地區沒有合法執照,或沒有實施KYC/AML(反洗錢合規措施),可能存在較高風險。或者團隊社群大量充斥著「保本高收益」 等話術,需要警惕其合法性。可透過Whois 查詢官網域名註冊時間,若成立於三個月內且註冊資訊隱藏,需提高警覺。

進階調查員可深入合約代碼,查看有無後門代碼,追蹤其跑路風險。如果專案的合約允許開發團隊隨意增發或轉移用戶資金,或轉帳稅設定異常,或團隊可隨時升級合約邏輯,往往是詐騙專案的標誌。

面試全攻略:關鍵問題與風險識別

在背景調查的基礎上,面試是進一步驗證公司可靠度的關鍵環節。除了常規的技術面試和HR 溝通,你可以透過以下問題和觀察點,判斷公司是否值得加入。

關鍵問題:

  • 薪資中Token 佔比多少?是否有穩定的法幣部分?

  • 專案的核心技術是什麼?與競品相比優勢在哪?

  • 現有產品是否有使用者?

  • 公司有多少全職員工?核心成員是否長期在專案上?

  • 公司的融資情況如何?是否有公開揭露的投資機構?

預警信號:

  • 公司迴避回答薪資發放細節,或強調「團隊共建精神」 但不承諾穩定收入。

  • 面試官無法清楚解說技術核心點,或只會空談產業願景,特別是CTO 談不出具體技術細節。

  • 面試官對公司營運含糊其辭,甚至不告知公司有多少全職員工。

  • 公司聲稱融資數千萬美金,但找不到官方披露的資訊。

結語

在Web3 這個快速發展卻充滿不確定性的行業,求職者需要保持高度的警覺和批判性思考。不要被高薪、Token 激勵和宏大願景所迷惑,而是透過系統性的調查,全面評估公司的技術實力、團隊背景、發展前景和合規性。祝大家都能加入真正有技術核心、長期發展願景的優質團隊!

如果你想更快地深耕Web3,TinTinLand 為大家提供全方位的課程、資源和招募板塊,增加小T 同學獲取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