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衛星策略(Core-Satellite Strategy)是一種經典的資產配置方法,透過分割資金為「核心」與「衛星」兩部分,實現風險分散與收益增強的平衡。
策略起源與發展
核心-衛星策略的理論根基源自於哈里·馬科維茨(Harry Markowitz) 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1952年提出)。該理論強調透過分散投資降低風險,並透過資產相關性優化組合收益風險比。核心-衛星策略繼承了其「均值-方差分析」和「有效邊界」思想,將分散化理念與主動管理結合。
這個策略在1990年代由機構投資者(如退休金、家族辦公室)率先應用,隨後因指數基金之父約翰·博格(John Bogle) 推廣低成本指數投資而普及。隨著ETF等工具的發展,策略逐漸成為全球主流資產管理機構的標準配置方法。
策略核心邏輯
這項策略的資產分割原則,核心資產+衛星資產:
核心資產(60%-90%資金):以低波動、長期穩健的資產為主,如寬基指數(滬深300、標普500)、債券或高股息基金。目標是獲取市場平均收益(β收益)。
衛星資產(10%-40%資金):配置高彈性資產,如產業主題ETF(晶片、新能源)、成長股或另類投資(商品、REITs),旨在捕捉超額收益(α收益)。
同時,資產維持動態平衡機制,並非一成不變。定期調整比例(如每年一次)以維持風險水準;利用市場週期輪動切換衛星資產(例如經濟復甦期增配週期股,衰退期轉向防禦板塊)。
目前,國際機構如先鋒集團(Vanguard)、巴克萊國際投資(Barclays Global Investors) 、瑞銀(UBS)、橋水基金等都藉鑒了核心-衛星理念,透過多元資產對沖風險。
策略在幣圈的應用
根據2025年幣圈最新實踐,結合核心-衛星策略的底層邏輯與加密市場特性,資產配置方案可拆解為以下架構:
核心資產配置(70%-80%):抗波動壓艙石
1.比特幣(BTC)主導地位(50%-60%)
2.以太坊(ETH)生態價值(20%-30%)
3.穩定幣流動性緩衝(10%-20%)
衛星資產佈局(20%-30%):捕捉Alpha機會
1.賽道龍頭代幣
2.期權投資工具
3.NFT/GameFi增值
動態平衡機制
根據牛熊週期調整。熊市時,核心資產提升至85%(BTC 60%+ETH 25%),衛星部位僅保留DeFi質押等低波動資產。多頭市場時,三階段止盈法(突破前高減持10%、市場狂熱期減持30%、泡沫期清倉衛星資產)。
風險管理框架
1.部位控制
單一代幣部位≤5%,賽道集中度≤15%;使用硬體錢包儲存超50%核心資產,交易所僅保留營運所需資金。
2.收益增強工具
• DeFi套利:參與Ethena協議的USDe質押,透過Delta中性策略取得5%年化收益。
• 量化輔助:採用網格機器人捕捉震盪行情效益。
• 選擇權網格:透過sell put+sell call低買高賣獲利。
總之,透過「核心守正、衛星出奇」的策略,幣圈投資人既能掌握加密市場的系統性機會,又能透過賽道細分取得超額收益,實現風險收益比的最適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