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邵嘉碘、劉紅林
如果你去年還在感慨RWA只是海外金融機構玩的高端遊戲,那今年你很可能已經在文交所、農場,甚至白酒廠裡聽到「RWA」這三個字了。
中國內地的RWA計畫早已不再追逐傳統的美國國債或商業地產,而是另闢蹊徑,走起了「本地生活」路線。想想看:馬陸葡萄、機場貴賓廳、白酒提貨權……聽起來不再冰冷,而是帶著幾分探索者的浪漫和接地氣的實用。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聊聊這群「輕而美」的內地RWA,到底是如何在區塊鏈與實體經濟之間跳起這一支新舞步,又藏著哪些看不見的風險?
中國內地RWA的現況與創新實踐
1. 資產類型:消費權益與產業融合的「輕量化」嘗試
內地,RWA不再拘泥於高頻交易的傳統金融資產,而是瞄準那些更貼近生活的消費場景。你可能會看到機場貴賓廳服務被製成通證,用戶手中的不再是抽象的數位貨幣,而是真正能兌換出一杯咖啡、一個候機位的實際權益。舉個例子,馬陸葡萄RWA計畫其實還蠻有趣──它把葡萄提貨權做成通證,投資人買的不是債券或股權,而是對「今年農戶能不能種出好葡萄」的期待。這種模式既把傳統農業和區塊鏈技術緊密結合,也暴露出一個問題:如果當年天氣不好、產量下滑,通證背後的價值到底怎麼算?這就給人一種「創新背後難免模糊地帶」的感覺。
2. 技術路徑:半封閉生態下的聯盟鏈試探
內地的RWA專案大都選擇用私有鍊或聯盟鏈,而且交易平台往往侷限在文交所或數交所內打轉。這樣做有個好處:數據掌握在自己手中,監管部門也更容易介入;但另一方面,失去了全球公鏈的那種自由互聯和流通性。拿“酒域靈境”來說,它依托邊界智能的聯盟鏈發行了“酒證”,交易嚴格限定在特定平台進行。這就好比是一家精緻的小酒館,雖然味道不錯,卻難以與星級酒店的國際品牌競爭。
3. 合規框架:監管的「灰色地帶」與技術套利
目前內地對RWA還沒有推出專門的法規或監管政策,很多項目只能打「權益憑證」的漂亮旗號,試圖躲避被認定為證券的風險。可是,大家都知道,“監管不是傻子”,就算你表面說“不承諾收益”,只要用戶心裡想著“會漲”,那就可能走到“擦邊球”甚至“變相吸存”的邊緣。許多專案方也曾自信地說“我們這不是證券,用戶只能在平台內操作,沒辦法交易”,但現實情況是,用戶總會在場外偷偷找人對沖風險,這樣一來,監管部門拿到的線索可就絕不會輕易放過了。
中國內地特色RWA合規風險全解析
內地的RWA專案如一盤熱炒,味道不錯但火候控制不好就容易出事。
1. 資產確權-「灰色地帶」的隱憂
拿藝術品RWA來說,有的專案方會拿「數位化鑑定證書」來標榜自己的權屬證明,但問題來了:證書背後的數據如果造假或鑑定失誤,區塊鏈可是無法回滾的。這就像你去超市買了瓶「真·山寨」可樂,標籤上寫得再漂亮也掩蓋不了實際口味的劣質。
2. 證券屬性-玩「擦邊球」真能安全?
很多項目的操作手法就是: 「我們這只是權益憑證,絕不算證券!」但你只要給用戶「會漲」的預期,即便明明說不讓交易,用戶也會在場外自娛自樂。監理機關怎麼看?直接拿「變相吸存」來套。正如我常說,表面規避不代表沒風險,監管眼睛是雪亮的!
3. 資料跨國與隱私保護-「雙重夾擊」的現實難題
部分RWA項目涉及境外投資者,個人資訊和交易記錄跨國傳輸需嚴格依照《個人資訊保護法》執行。但現實中,不少專案缺少合規的資料通道,甚至有不少聯盟鏈因節點權限不當,導致用戶資料走漏。想像一下,在你以為資料都安全存放的時候,背後卻暗藏著隱私外洩的隱患,這可真是雙重打擊。
與境外成熟專案比較:創新與差距並存
1. 資產選擇邏輯:金融化深度與創新並存
境外RWA專案多以"硬資產"為主,如國債、房地產、供應鏈應收帳款等,其價值錨定清晰、現金流穩定。例如,美國的Ondo Finance透過國債代幣化實現穩定收益,香港的充電樁RWA則依托實體設備數據提升透明度。相較之下,內地計畫偏向消費權益和農產品等"軟資產",金融化深度不足,但其在小額融資、普惠金融(如支持農戶融資)中的社會價值值得肯定。
2. 技術標準化與資料可信性
香港金管局透過Ensemble專案沙盒推動數位資產合規發展,強調資料可信賴性和透明度,底層資料多透過IoT設備即時上鍊。而內地的許多資料也主要靠人工錄入,難免讓人擔心資料被竄改的風險。
3. 市場成熟度與監理協作
香港已形成"監管沙盒-行業標準-司法協作"三位一體的合規框架。例如,螞蟻數科與朗新科技合作的充電樁RWA項目,透過香港SPV結構實現內地資產與境外資金的合規對接。而內地專案受限於外匯管制和監管溝通不良,市場成熟度仍需提升。
優化路徑:如何走出一條「合規自律」的RWA之路?
要讓內地的RWA計畫真正跑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就必須在監管、技術和市場生態上打通關節。
1. 建立「分類監理」框架
對於那種只是兌換服務、類似會員制的RWA項目,例如機場貴賓廳或葡萄提貨權,完全可以走「消費品監管」這條路——把服務範圍和責任界線寫清楚。反之,對於收益權明顯的RWA,就要參照證券標準,走“證券化沙盒”,確保資訊揭露、KYC和AML全到位。這樣一來,你不怕監管,監管也不會無端找茬。
2. 推動技術標準與司法存證結合
強制要求實體資產上鏈項目採用「IoT+區塊鏈」的雙通道驗證,讓數據先經過司法鑑定機構存證再上鏈,確保每一筆數據都有據可查。同時,支持地方法院探索「鏈上證據」採信規則,降低用戶權益門檻。
3. 探討「境內資產-離岸融資」的合規路徑
借鑒香港朗新科技的模式,透過香港SPV發行RWA通證,利用監管沙盒引入外資,與外匯管理局合作試點“RWA跨境融資白名單”,簡化資金匯回審批流程。如此既能擴大融資管道,又能確保流程合規,不至於重蹈P2P的覆轍。
曼昆律師總結
內地RWA這條路怎麼走,現在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從目前看到的項目來看,「不金融、不證券、只服務」並非萬靈藥。如果你只是為了合規而“裝傻”,終究難逃監管的重拳;真正想跑出來的項目,最終還得清楚一點:你是為了長遠發展而自律,還是為了短期融資而博弈?今天可能是葡萄和白酒,但明天如果變成“RWA版P2P”,整個產業又得從頭來過。
綜上所述,內地RWA專案在「輕資產化」和「本土化」探索中有著獨特的優勢和實務價值,但在資產確權、技術標準、監管協作等方面仍有不少短板。只有透過「技術標準化+監管沙盒+跨境協作」的三重突破,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真正實現用區塊鏈賦能實體經濟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