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inGecko剛發了2025年Q1的季度報告,數字挺紮眼的:
一季度,加密總市值從年初的3.8兆跌到2.8兆,跌了18.6%;
日均交易量剩下1,460億,較上季直接砍掉27%;
CEX這邊也沒扛住,現貨交易額掉到5.4兆,下滑了16.3%。
行情在退火,平台也跟著開始分層了。
用戶活躍度下來了,各家交易量都在掉,KOL喊單聲也沒前陣子那麼響了。
但仔細看一圈,每家交易所的狀態卻越拉越開──有的還在穩著往前走,有的已經明顯邊緣化。
有的是靠系統、靠盤面真把基本盤扛住了,
有的就是靠社交和輿情撐著個表面不讓崩壞。
幾大交易所這一季打得挺分裂的,各有各的局,有的在收,有的在搶,場子還沒散,但牌已經開始洗了。
HTX:本季唯一逆勢成長的交易所
一季一眾交易所都在掉量,HTX卻是意外的正成長。
根據CoinGecko 給的數據,HTX 是唯一一個在Q1實現現貨交易額季增的主流交易所——漲了11.4%。
它沒推AI、沒講Web3大故事,也沒上太多熱搜,甚至社群討論熱度也不算高。你要說它靠的是什麼?就兩個字:沒事。
真·沒事。
沒爆雷、沒輿情、沒項目翻車、沒用戶被卡提幣。連宕機都沒。行情越亂,它越「安靜如雞」。
當然,它也不是靠冥想穩住的。核心是它該卷的地方沒鬆手—— 拉美、東南亞這些傳統下沉盤子,活動還在上、幣還在上,社群還在喊。雖然整體體量不大,但人沒掉,流量沒塌。
你說這是有策略?也行。
你說是沒人注意它,躲過了衝擊?也不是不成立。
但說到底,這市場現在就這樣:你別出事,你就是穩的;你穩得久了,別人自然就往你這看一眼。
幣安:被罵最多,但誰出事了你還是先往它那轉錢
說行情不好,用戶確實在跑;可你拉一拉鍊上數據就發現,跑了一圈,最後還是跑回來了。
講句大實話,現在大家都不太敢把錢放在「看起來熱鬧」的平台太久了。
行情一冷,風控一收,沒人想一覺醒來發現提現按鈕灰了。
但你要說幣安是靠「口碑」漲回來的?拉倒吧。
這個平台現在是整個幣圈最順手的出氣筒——
上下幣規則沒人搞得懂、投票機制被噴爛、內部節奏全靠猜,甚至連FDUSD脫鉤這種「孫哥主演」的戲,最後熱搜也寫的是幣安。
罵幣安,已經不是情緒,是慣性了。
但市場不是看誰挨罵多,是看誰出事少。
Q1下來,Bybit炸了,OKX也因為Bybit被偷那事,連帶把自家DEX暫停了;
幣安這邊呢?照舊是社群在罵、KOL在唱衰,但平台沒爆點,何一還開“許願池”,熱度一點都沒低,FDUSD風波她一句“1:1兌付”就穩住了場子,連孫哥都省得發聲。
你要說它這季有啥大動作?真沒有。
啥新賽道、新打法、新敘事,也沒趕。
但就因為它沒爆雷、沒卡提幣、沒後台驚喜,反而成了這個階段最稀缺的能力—— 穩定。
幣圈從來不講感情。
行情真急了,你手發抖的時候點開哪個交易所,那個就是你信的。
幣安不一定讓人喜歡,
但它不是那個讓你怕的。
在CEX裡,能做到「天天被罵,但還得用」的,真的只有它。
Bybit:流年不利,下滑明顯,Ben Zhou 真的急了
Bybit這季真不順,連著踩了幾下雷,整個平台的情緒都寫在臉上了。
先是被黑,一聲沒吭,數據就直接爆出來了—— 三月現貨量砍半,52.4%,砍得毫不含糊,像是平台自己都不想留倉位。
然後推特這邊火燒眉毛。
有KOL上來連著開砲,說Bybit拉大學生開合約,還反手讓法務把OKX 錢包給舉報了,連那場巴厘島KOL團建都被說是為了堵嘴。 Ben Zhou看了能不急?親自下場硬剛質疑「你有證據嗎?」、最後還不忘爆粗!
你說他衝動吧,這場合他也不是第一天上推了;你說他冷靜吧,能拉下身份連懟三貼,那是真的頂不住了。
場外動作也跟著上了。
KOL團建沒停,內容營硬辦,幣還沒摀熱就空投砸向BNB用戶。
一眼看穿:想割幣安的老倉盤。
但BNB的這群人,不是靠羊毛拉來的。那群人講的是“穩”,不是你送幾個代幣就能讓他們換交易所。他們要的不是甜頭,是底氣。
圈裡還有個說法,上次被駭之後,Bybit是藉了Bitget一口資金緩衝的,雖然沒人證實,但現在看這兩家,一邊搶用戶,一邊你來我往,味兒挺衝。
Bybit不是沒人管,是管得太上頭了,感覺像是連虧三把之後的KOL,盯著桌面就想翻身,結果手又滑,發言也跟著暴走。
這季度它不是沒努力,問題是急了就亂,亂了就更沒人信。
OKX:功能多到開會,體驗重到提幣都心累
OKX這季沒出事,但問題也不少,最大的感覺就倆字:重。
功能多是OKX的賣點,這大家都知道,錢包、投研、量化、Launchpad、鏈上身分、AI策略……一大堆。你剛進去,像進了個交易界的Office套裝,什麼都有,但就差個教程。
問題是,現在真沒人想學新東西。
行情一冷,用戶只想一個按鈕提幣走人,不想點五下才能找到“資金劃轉”,也不想搞清楚“鏈上資產”和“平台資產”在哪個標籤頁。很多人說它體驗專業,沒錯,專業到「使用者得自學」。
提個幣都要三層驗證,有時候鏈還不給選,USDT出來卡頓兩分鐘,心態直接崩。
講真,OKX的技術沒毛病,後台也穩,數據也好看,問題就出在它太想證明自己“什麼都能做”,結果把“簡單交易”這事搞複雜了。
很多用戶不是對它不滿,是行情差的時候,不想在它這花腦子。
再加上前陣子推特那波Bybit對線,雖然表面和OKX沒關係,但KOL那一站隊,平台背後人設就自動貼上去了——冷靜、算計、有流程、不給反饋。久而久之,連社群裡的活人都沉默了。
OKX現在不缺功能,也不缺預算,它缺的是——用戶心裡那句「我出事了第一時間想到它」。
這句話一旦不是你的,你功能再多,也變成負擔。
Bitget:謝家印人是火了,但Bitget還沒立住人設
Bitget這季在華語圈挺活躍,但活躍的不是平台,是謝家印。
老謝現在已經成了Bitget的“外露符號”,開麥、發帖、露面、站隊樣樣來,儼然一個KOL級別的人設擔當。很多圈外用戶甚至以為他是老闆,但其實他只是華語區市場這塊的負責人,上面還有老闆,他負責的是社群、行銷、節奏感這塊。
也不是說這樣不好,至少Bitget在中文圈有了聲音。但問題也來了:
平台自己沒出圈,負責人出圈了。
你說它合約有特色?大家有;
你說它活動密?最近都在送;
你說它有品牌辨識度?大部分人想三秒鐘才能說出它到底主打啥。
Bitget現在像是廣告打得很勤的項目,但真正打開App的用戶,還是那一波老用戶。它不是沒人用,而是還沒到「能接新人的穩定階段」。
還有件事圈內人都知道但沒人講:上次Bybit爆雷,Bitget其實是有給它補過流動性的。表面上兩家現在搶KOL、搶盤面,底下搞不好還一邊算帳一邊救火,關係比誰都複雜。
所以你要說Bitget這季沒聲音?不對,聲音很大;
要說它起勢了?也還早。
社區有人,但盤面還沒定性;市場有動作,但認知還在飄著。
誰是王者?
Q1打下來,其實也沒誰贏。
HTX觸底反彈,迎來了久違的成長;
OKX越做越重,體驗感會下降嗎?
Bybit連著踩雷,這一季全在救火;
Bitget有人設了,但平台沒成錨;
幣安還是那個最容易被罵的,卻還是那個最後沒人敢離開的。
這一季度看得出一個現實:
市場不是靠誰講得好,是靠誰出事少;
用戶不是信平台,是看哪家最不容易害他。
你上得慢、推慢、節奏保守,全能被罵;
但真行情一崩,錢該去哪,大家心裡清楚得很清楚。
說到底,平台可以再換、敘事可以再造,但信任斷一次,使用者很難給第二次。
CEX的春秋階段還沒結束,很多平台還能掙,還能翻;
但從這個季度開始,有些平台已經不是「能不能漲」的問題,
而是還能不能接住下一輪波動下來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