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岳小魚
鏈上用戶大體可分為三類:空投玩家、DeFi玩家、交易玩家。
擼空投玩家:這類玩家專注於參與Web3專案的空投活動,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獲取代幣獎勵。他們的目標通常是短期獲利,常被稱為「擼毛黨」。
DeFi玩家:這類用戶熱衷於DeFi,透過提供流動性、質押、借貸、套利等方式賺取收益,追求更穩定的長期回報。
交易玩家:其實這裡特別指meme幣玩家,以投機為主,期待抓住金狗從而致富。
這三類使用者群體有非常顯著的特徵,我用雷達圖的方式進行綜合對比,大家可以看下自己到底屬於哪一類玩家,以及到底想要成為哪一類玩家。
整體分為5個對比的維度:技術能力、風險偏好、時間投入、社區參與度和收益期望。
評分範圍為1-5(1最低,5最高)。
先上結論:
空投玩家: 雷達圖呈現一個偏向「時間投入」的形狀,技術能力和社區參與度中等,風險偏好和收益期望較低,形成一個相對均衡但偏內側的五邊形。
DeFi玩家: 雷達圖突出“技術能力”和“風險偏好”,收益期望較高,但社區參與度和時間投入較低,形成一個向外擴展但底部收窄的圖形。
meme幣交易玩家: 雷達圖強烈偏向“風險偏好”、“收益期望”、“社區參與度”,技術能力較低,形成一個整體向外的圖形。
可以考慮和你的行為偏好結合:
如果你是個時間充沛、沒有什麼本金且風險偏好較低的人,那麼就適合成為空投玩家;
如果你是個技術驅動、喜歡研究且有一定資金體量的人,那麼就可以成為DeFi玩家;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投機、能承受高風險、期望交易致富的人,那麼可以考慮成為meme幣玩家了。
以下是具體的分析:
1.擼空投玩家
技術能力(3/5): 需要掌握基礎的區塊鏈操作(如錢包使用、互動測試網),但不需要深入理解智能合約或複雜的DeFi機制。
風險偏好(2/5): 風險較低,因為投入成本通常只是時間和少量Gas費,失敗也無大損失。
時間投入(4/5): 需要大量時間研究新專案、完成任務(如Discord活動、測試互動),以確保不錯過空投機會。
社群參與度(3/5): 活躍於Discord、Twitter等平台,但更多是為了完成任務而非深度參與社群文化。
收益期望(3/5): 期望透過空投獲得可觀的回報,但因專案品質參差不齊,收益不確定性較高。
2、DeFi玩家
技術能力(4/5): 需要理解複雜的DeFi協定(如Uniswap、Aave)、資金池機制和風險管理(如無常損失)。
風險偏好(4/5): 願意承擔較高風險(如智能合約漏洞、市場波動),但通常會透過分散投資降低損失。
時間投入(3/5): 需要定期監控市場和調整策略,但不像擼空投玩家需要頻繁操作。
社區參與度(2/5): 較關注個人利益而非社區活動,參與度相對較低,除非涉及治理投票。
收益期望(4/5): 追求穩定且較高的年化報酬率(如10%-100%),對短期致富興趣不大。
3、交易玩家
技術能力(2/5): 操作簡單,只需基礎錢包和交易知識,無需深入技術理解。
風險偏好(5/5): 極高的風險容忍度,願意參與「歸零」機率很大的項目,追求「百倍幣」夢想。
時間投入(4/5): 主要依賴市場情緒和熱點,因此需要枯坐掃鏈,時刻關注社區動態,時間投入也很大。
社群參與度(5/5): 高度活躍於Meme幣社群(如Twitter、Telegram),透過炒作和傳播推動價格上漲。
收益期望(5/5): 期待超高回報(如百倍甚至千倍),但成功率極低,更多是賭博心態。
總結一下
無論是哪一類玩家,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自己的,因此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賽道。
對我而言,我的學習路徑是:
從最開始的空投玩家,體驗產品學習專案的過程中也能順便獲得效益;
到後來的DeFi玩家,進一步深入了解協議以及鏈上操作,各處挖礦賺取收益;
再到現今的鏈上交易玩家,追上熱門敘事,在鏈上尋找財富密碼。
我的身分和定位發生了多次轉變,但是不變的是,我一直在不斷學習新的東西、不斷突破自己的限制,努力在跟上行業快速發展的節奏。
找到適合自己的賽道,接下來就一路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