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比特幣礦工拋售壓力降至2024年以來最低-市場蓄力再創新高?該
1. 礦工行為轉變:從拋售轉向持有
根據加密貨幣分析平台Alphractal的最新數據,比特幣礦工拋售壓力指標(衡量礦工30天內流出量與儲備量的比率)已跌破下軌,達到2024年以來的最低水準。這一現象表明,礦工正從過去「拋售以覆蓋營運成本」的模式轉向策略性囤積。
這與2024年減半後礦工收入腰斬的困境形成鮮明對比(當時礦工日拋售量從900枚增至1200枚),但當前市場環境的變化促使礦工調整策略:
- 獲利預期驅動囤積:隨著比特幣價格近期突破10萬美元並逼近歷史高點,礦工更傾向於持有比特幣等待更高收益,而非短期套現。
- 產業結構性優化:上市公司主導的礦業規模化發展(如Bitfarms、CleanSpark)降低了低效礦工的退出風險,產業集中度提升緩解了拋壓。
- 歷史經驗借鏡:過去週期中,礦工過度槓桿化和長期持有曾導致流動性危機(如2018年熊市),如今更注重短期財務穩定性。
2. 鏈上數據揭示的市場韌性
Alphractal的礦工賣壓指標顯示,目前市場結構與2024年初的「恐慌性拋售」截然不同:
- 長期持有者主導:目前持有時間超過6個月的比特幣佔比超80%,遠低於歷史週期頂部的短期持有者主導比例1,為價格提供穩定支撐。
- 交易所儲備新低:比特幣交易所儲備量持續下降,表明市場正處於“高速累積期”,拋售壓力被場外交易或機構持倉分散。
- 衍生性商品市場風險:儘管現貨市場穩定,但10萬至11萬美元區間存在大量高槓桿多頭頭寸,若價格波動可能引發數十億美元級清算潮。
3. 價格走勢與未來預期
截至2025年5月12日,比特幣價格報104,250美元,24小時漲幅1%,過去1個月累計上漲超30%。市場對後續走勢的分歧焦點在於:
- 技術面訊號:RSI(75)顯示超買,但MACD持續上行;關鍵支撐位10,000美元若失守可能觸發短期持有者拋售。
- 宏觀變數影響:聯準會降息預期(若2025年降息超100基點)可能為比特幣提供「戴維斯雙擊」機會,但滯脹風險或削弱其避險屬性。
- 礦工行為動態:若價格突破11萬美元,礦工拋售壓力可能回升,但目前低拋售水準預示市場或進入「冷靜上漲期」。
第二部分:中美貿易協定「實質進展」背後的市場疑慮
1. 白宮聲明與協議輪廓
5月11日,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與貿易代表傑米森·格里爾聯合宣布,美中貿易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雙方就以下領域達成原則性共識:
- 市場准入:中國承諾擴大美國農產品進口,美國部分科技產品關稅豁免延長。
- 智慧財產權保護:建立跨國執法協作機制,降低技術轉移障礙。
- 爭端解決機制:設立常設磋商平台以預防貿易摩擦升級。
2. 市場反應與隱憂
儘管官方釋放正面訊號,但缺乏協議細節導致投資者謹慎樂觀:
- 不確定性殘留:川普政府政策反覆性(如2024年電子關稅豁免「一日遊」)削弱市場信任,協議落地前風險資產仍承壓。
- 結構性矛盾未解:中美在半導體、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競爭性政策(如「貿易戰2.0」)可能透過非關稅手段延續。
- 流動性影響分化:若協議推動美元指數(DXY)回落,比特幣或受益於「反法幣」敘事重啟;但若談判破裂引發避險需求,黃金可能分流資金。
3. 全球經濟的連鎖效應
中美貿易緩和可能帶來的系統性影響包括:
- 供應鏈重塑:協議或加速「近岸外包」趨勢,墨西哥、東南亞製造業樞紐地位提升,加密貨幣跨境支付需求成長。
- 通膨緩解預期:關稅削減可望降低美國CPI壓力,為聯準會降息提供空間,間接利好風險資產。
- 地緣風險轉移:若中美合作強化,俄烏衝突、中東局勢等「替代危機」可能成為市場波動新源頭。
第三部分:雙主線交織下的市場博弈與投資策略
1. 比特幣與宏觀政策的共振
- 利率敏感度與相關性:比特幣與納斯達克指數相關性(0.78)顯示仍未脫離傳統風險資產框架,中美貿易協定若提振科技股,比特幣或同步受益。
- 礦工行為作為先行指標:歷史數據顯示,在礦工拋售壓力觸底後,比特幣往往進入上行週期(如2023年礦工投降後的牛市),當前低拋售水平或預示類似趨勢。
2. 風險與機會評估
- 短期波動風險:比特幣衍生性商品槓桿堆積與中美協議細節不明朗可能引發價格震盪,支撐位10,000美元成多空分水嶺。
- 長期敘事強化:比特幣ETF日均吸籌量(800枚)仍高於礦工產出(450枚),機構化進程抵消部分市場衝擊。
結論:複雜市場中的確定性邏輯
2025年5月的全球市場正站在比特幣「減半後週期」與中美「貿易關係再平衡」的雙重節點。礦工的低拋售壓力與白宮的協議進展看似獨立,實際上共同指向一個核心命題:流動性重建下的資產再定價下的資產再定價。無論是比特幣突破前高或中美協議落地,市場終將驗證一個真理──在宏觀鐵幕與加密敘事的碰撞中,只有兼具彈性與效率的資產才能贏得長期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