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激發數位經濟創新活力。持續推動「人工智慧+」行動,將數位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

數位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資訊網路為主要載體,以資訊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位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

數位經濟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大數據、雲端運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的快速發展過程。

本文主要探討算力之於數位經濟的地位,以及算力支撐數位經濟發展的價值。

算力是大數據、區塊鏈、元宇宙、人工智慧的重要基礎設施

在科技逐漸影響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可以預見隨同AI、大數據、雲端運算、區塊鏈的大力發展,雲端運算在發揮基礎性的重要作用。算力在超越傳統運算能力的範疇,作為數位經濟時代的"電力",成為支撐前沿科技發展的策略性基礎資源。

例如,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需要每秒百億億次的運算支撐,區塊鏈的共識機制運​​作需要分散式算力網路作為信任基礎,元宇宙的即時渲染要求邊緣運算節點提供毫秒級回應,這些突破性技術本質上都是算力密集的科技範式。

IDC等機構預測2025年中國智慧算力規模將達到1037.3EFLOPS,並在2028年達到2781.9EFLOPS。這背後與全球資料量的成長及多元化的算力需求相關(例如邊緣算力實現場景化部署,量子算力突破經典極限)

算力也正在構成數位經濟的核心生產要素。體現在全球算力規模到2025年將達6.8ZFLOPS,每1算力單位投入將帶動3-5倍的經濟增值。大數據、區塊鏈、元宇宙、人工智慧都是數位經濟發生的領域或場景。

算力支撐數位經濟發展

在去中心化雲端算力出現之前,大數據、區塊鏈、元宇宙、人工智慧等領域的中小企業要使用算力面臨設備費用高昂、算力供給不均並導致浪費、數據和隱私洩露等問題。去中心化雲算力透過彈性算力供給,能使中小企業低成本使用算力進行AI推理訓練、圖形渲染、大數據分析等能力。降低使用算力門檻的同時,進一步保障資料安全。

可以說數位經濟因為去中心化雲算力的支撐得以進一步發展。根據《2022—2023全球計算力指數評估報告》,算力指數每提升1點,數位經濟增加值和GDP將分別成長3.6‰和1.7‰。

隨著量子運算、邊緣運算等新一代技術的突破,各領域技術要素正形成深度嚙合的生態網路-區塊鏈建構新型信任機制,人工智慧優化演算法模型訓練,元宇宙拓殖三維互動空間,而這一切都建立在強大的分散式算力底座之上。

結論:去中心化雲算力的價值

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表示,「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科技創新空前密集活躍,特別是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技術快速發展,正在深刻改變經濟社會運作模式,創造新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有望培育出超萬億美元的支柱產業,為千行百業賦能,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和關鍵動力。

目前我國算力總規模位居全球第二,但仍有算力資源供給緊張與不能有效利用的矛盾情況。算力規模的高速成長和供需錯配是國產算力的未來發展面臨的問題。

去中心化雲算力或是有效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案。透過結合AI、區塊鏈、加密技術和隱私運算,去中心化算力雲可連接全國閒置的算力資源,由AI動態匹配給算力需求方。

未來算力將如同水力發電滲透到每個科技創新環節,成為衡量國家數位競爭力的關鍵指標。中小企業取得算力也將像取得水電一樣方便。透過去中心化算力雲,AI大模型、Web3.0、元宇宙、大數據、數位孿生等前沿領域將獲得進一步發展,實現數據局局長劉烈宏表示的「創造新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