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2月20日,在知恆(上海)律師事務所刑事法律事務部主辦的"知恆上海大講堂"第十九期活動中,web3領域資深律師劉正要圍繞《虛擬貨幣刑事案件的精細化辯護策略》展開深度分享,與現場金融科技從業者、法律人士共同探討了Web3.0時代的新型刑事案件的辯護。
一、涉幣類刑案的發展趨勢
劉律師透過Alpha、威科先行等資料庫中的5,000餘份涉虛擬貨幣刑事裁判文書分析,總結出自2016 年以來,涉幣類刑案的數量呈現出明顯的成長態勢。主要為2016年至今涉幣刑案的三大爆發節點:
第一,2015年後內地的虛擬貨幣ICO(ICO是「Initial Coin Offering」的縮寫,即「首次幣發行」或「初始代幣發行」)活動增加致使2016年裁判文書數量明顯增加;
第二,這又導致2017年七部會推出《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收緊監理政策案件量進一步增加;
第三,後來隨著2021年DeFi創新引發了灰色地帶爭議、以及近三年Web3.0技術衍生的新型犯罪形態,涉幣類刑事案件數量不斷增加。劉律師認為,2021年後實際上的裁判文書應該會更多。
二、虛擬貨幣的法律屬性界定
目前法律理論界對於虛擬貨幣的法律屬性尚無通說,但通常可以以「數位貨幣」和「加密貨幣」的不同邊界來理解。在刑事案件中,主流幣通常被認定為財產,在司法實踐中經常作為財產犯罪的對象。此外,在特定案件中,虛擬貨幣也可能被司法機關視為電腦資訊系統資料來處理。
三、辯護實務分享
劉律師結合自身豐富的實務經驗,詳細闡述了常見的涉幣類刑事案件類型。他提到,賭博類犯罪,詐欺罪/ 竊盜罪,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洗錢類犯罪以及涉及外匯類犯罪的非法經營罪等都是涉幣類刑事案件中的高頻罪名。劉律師結合自己辦理過的相關案件,深入探討了這些罪名在不同涉幣場景下的具體表現形式和法律適用要點。例如,在賭博類犯罪中,虛擬貨幣也可能被用作支付和洗錢工具;在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中,行為人多以區塊鏈等項目名義,組成層級、發展下線、推薦返傭,最終達到騙取財物的目的。在分析了常見案件後,劉律師又從法律適用、證據辯護和程序辯護三個面向展開,為在場律師們提供了實用的辯護技巧和策略。
在法律適用方面,劉律師建議辯護律師除了掌握基本的刑事實體或程序法律外,還要把握監管政策在辯護中的適用,以及如何依據已出台的最新司法解釋進行辯護。
在證據辯護方面,劉律師建議重點關注虛擬貨幣錢包地址與真人的對應關係、司法鑑定意見和價格評估報告的資質問題、涉案金額的確定以及涉外證據和電子證據的審查判斷等關鍵環節。
在程序辯護方面,劉律師分享了立案、管轄以及新型案件的取保、不起訴等方面的實務經驗。劉律師認為目前一些基層司法機關對虛擬貨幣類案件認知還不完善,可能有錯誤打擊,律師在實務上有很大的辯護空間。
隨著現今區塊鏈領域快速發展,其涉刑案件也日益增加。劉律師的分享不僅讓在場的法律同事們對虛擬貨幣類刑事案件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為刑事辯護領域的律師們在處理此類案件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如果你對虛擬貨幣類刑事案件的辯護感興趣,或者想要了解更多相關法律知識,歡迎關注劉正要律師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