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似乎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從業者一旦一腳踏入Web3的世界,往往就再也不願回到傳統產業了。先前看過一篇文章,精準的描述了Web3打工人的狀態:高薪、遠程、愜意又危險

924通知又不是法律,憑什麼說我構成犯罪?

的確,相較於傳統產業,Web3相關工作有較高的薪資水準;專案方一般都在海外,所以所招募的國內員工,一般是分散式辦公,不需要上班打卡。這對打工人來說,高薪又自由,簡直是再好不過的生活狀態了。

但是,進入Web3的圈子之後,很多人又會了解到國內有94公告、924通知等相關規定,從而會對自己的工作內容在國內是否合法,在內心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因此,不少Web3從業者會看起來“偷感很重”,他們在網絡中高速沖浪Web3的同時,在線下公開場合,卻對自己的職業諱莫如深。

924通知又不是法律,憑什麼說我構成犯罪?

也有些Web3從業人員會選擇直接諮詢律師,詢問自己從事的工作內容在國內到底有沒有法律風險?下圖就是最近一位諮詢者在後台私訊邵律師的問題:

924通知又不是法律,憑什麼說我構成犯罪?

這位諮詢者的思考方式其實也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想法,所以今天想聊聊一個讓很多人困惑的問題:

94公告、924通知又不是法律/目前並沒有相關法律明文規定xx行為構成犯罪

那麼我的這份工作(如:海外發幣、交易所員工、DeFi、合約帶單、U商等)難道不能做嗎?

作者 | 邵詩巍律師

明明沒有法律明文規定,為什麼構成犯罪?

有一定檢索能力的朋友,在遇到相關法律問題後,會去先查詢相關法律規定以及刑事案例,在檢索完之後,他們會問律師:

我的工作內容違法嗎?但我沒查到國家法律說不能做?

2021年的924通知,2017年的94公告都已經發布很久了,現在還會用到這個嗎?

我看有的文章說通知,公告不是法律規定,不是說給人定罪的依據必須是法律嗎?

其實很多幣圈人由於經常出金被凍卡,會對國內司法機關憤憤不平:

憑什麼中國香港地區,外國很多國家都開放虛擬貨幣交易,反而在國內炒幣或從事相關Web3業務就要被定性為非法金融活動?

憑什麼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相關行為構成犯罪,但許多刑事案件會依據94公告,924通知,認定當事人構成犯罪?

但這其實是個認識上的迷思。限於篇幅,我們今天就只聊聊, Web3刑事案件當中,對當事人定罪的依據,真的只是94公告,924通知嗎?

這要從法的特徵來講。法律的特徵之一是穩定性,其要求其一旦制定和公佈,就必須保持嚴肅性和權威性,不能隨意修改和變動,這導致了法律在應對新興社會問題時存在明顯的滯後性‌。在實施過程中往往無法及時反映社會的快速變化和發展。目前我國現行《刑法》依舊是1997年刑法,儘管此後至今陸續出了12個刑法修正案,但依然不可能對於各個新興行業面面俱到的規定。

就拿NFT數位藏品產業來舉例好了,數位藏品從2022年在國內興起至今,已經四年了。法律規定有了嗎?依然沒有。

但我們團隊這三年來擔任辯護律師所代理的NFT數位藏品刑事案件,有近十起。有的撤案,有的不起訴,但也有案件最後走到了法院,判的不輕。

所以,業界本身沒有法律明文規定,並不能當然得出某個業務一定不存在法律風險這個結論。

那這是不是可以說,在Web3這類沒有法律規定的新興領域,公安機關就能隨意指控當事人涉嫌犯罪呢?當然也不是。

導致Web3相關業務涉及刑事風險的原因是什麼?

評判一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刑法向來是透過現像看本質

就拿幣客BKEX交易所被定開設賭場罪來舉例,為什麼該交易所的永續合約業務會被認定為開設賭場呢?如果按照目前的判決,是不是所有的交易所的永續合約業務都會被認定為賭博呢?

在2025年初,法院公佈了該系列案的刑事判決書,透過其中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

924通知又不是法律,憑什麼說我構成犯罪?

BKEX交易所的永續合約業務被認定開設賭場罪的原因在於,除了普通的永續合約之外,還上線了1000倍的瘋狂合約業務,這個很明顯增大了交易的投機性,此外,BKEX 交易所還有與用戶對賭的交易行為。因此,這種業務模式被法院認定為:「押大小、賭輸贏」 ,與賭博行為本質相同。

所以,回到前面的問題:是不是所有的交易所的永續合約業務都會被認定為賭博呢?當然不是,因為永續合約本質上是一種金融衍生品,本人之前也寫過相關文章進行探討(詳情可➡️ 虛擬貨幣交易平台開展永續合約業務,是否構成開設賭場罪? )並不是以小博大的賭博行為,至於BKEX交易所的永續合約被認定為賭博,其實還是交易所自身的業務模式有關。

所以,對於任何一個Web3專案本身也好,具體到Web3從業人員本身的工作內容也好,在評判是否具有法律風險,以及法律風險的大小的時候,我們都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不少諮詢者在諮詢律師的時候,對於自身法律風險的不確定性感到害怕、焦慮,所以想向律師求得一個確定性的結果,這種心態我們能理解,但越是在困境中,我們反而越是要保持理性。我們要知道,在法律的空白領域,罪與非罪的判定,必然不可能是非黑即白的。

諮商者一定要想明白的道理

Web3從業者,千萬不能有鴕鳥心態。這是邵律師代理了許多Web3刑事案件後,給大家的一句忠告。

924通知又不是法律,憑什麼說我構成犯罪?

在擔心自己的工作或業務是否有法律風險,因而諮詢律師時,諮詢者一定要想明白,自己諮詢律師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為了單純的和律師辯駁

924通知等又不是法律,所以我的行為怎麼會有法律風險?

為什麼你說有風險,但我怎麼看國家的法律沒有規定這是違法的?

既然你說做這個業務有風險,那為什麼我看很多人都在做,而且他們都做了很多年了,也沒出過事?

還是透過和律師的溝通問答,詳細了解

自身行為所涉刑事風險的邊界在哪裡?

我國司法機關對於相關行為打擊的尺度、範圍在哪裡?

雖然沒有法律的明文規定,但司法實務中,哪些行為涉刑風險相對較高?

從而加深對自身行為的法律認知,並幫助自己更好的做出相關決策。

畢竟,鑑於國內政策的限制,Web3的部分業務,在國內確實屬於紅線,如發幣,業務模式涉賭、涉傳銷等。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也不是一刀切的否認所有Web3項目的合法性,而是想說明,有時相關業務確實處在罪與非罪的模糊地帶,然而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卻有很大很大的差別。

邵律師希望諮詢者在了解清楚相應的法律風險及邊界,並且能夠預見到最差的結果之後,再做出對自己來說最正確的決策,這樣才不會在將來留下可能產生的遺憾和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