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現下大環境不好,失業的找不到工作,就業的很容易被裁;也更別提老闆們了,創業的大部分都倒閉,就連投資增長也放緩,部分風投公司甚至在去年底就爆出停止投資活動。
然後,不出意外的,就出了意外。 Web3就像一匹脫韁野馬,以BTC為代表的加密市場,整體市值飛速上竄,BTC一度突破10萬美金的大關。
同時,從整個Web3產業來看,融資數據也是一片飄紅。根據加密投資機構Messari的統計,2024年上半年,Web3領域全球融資額已突破80億美元,年增了近25%。不僅如此,資本青睞的重點賽道也逐漸清晰,從DeFi到ZK技術,從NFT的金融化到新興的RWA,湧現了一群極具潛力的明星計畫。 Web3的未來,似乎並沒有因為外在環境的寒意而停下腳步。
然而,機會和風險總是並存的。對許多一般投資人來說,在這場看似光明的浪潮背後,如何抓住真正的機會依舊是個難題。根據深潮TechFlow的調查,不少幣圈VC都陷入了投資困境,參與的投資很少能收到正向回報,少數VC甚至開始了維權。同時,許多加密產業的投資機構在參與新專案時,不僅要面臨估值虛高、流動性缺失等問題,還需要承擔Token鎖倉多年後仍可能顆粒無收的風險。
因此,如何避開那些「畫餅式」項目,找到能夠跑出長遠價值的Web3投資標的,成為了每位參與者最關心的問題。
踩過的坑,避不開的教訓
在Web3投資領域,許多人將專案的成功視為一場“賽馬押注”,認為只要抓住一個專案就能收穫巨額回報。然而,這種以運氣為主導的思維方式,往往更容易將投資者引入失敗的深淵。身為6年區塊鏈產業的從業者,筆者見過許多光鮮亮麗卻「暗藏雷區」的項目,它們的失敗不僅為投資者帶來了損失,也為整個產業留下了深刻的警示。
熱點追逐者:概念火熱卻無實質落地
在Web3領域,市場熱點總是層出不窮,例如今年特別火熱的「AI+Web3」和「RWA(現實資產代幣化)」。有些計畫抓住風口,迅速透過包裝吸引資金和關注,但背後的技術能力和市場策略卻常常經不起推敲。
以某「AI+Web3」專案為例,該團隊在2024年初高調宣傳,將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結合,聲稱推出全球首個去中心化AI內容創作平台。該計畫在白皮書中描繪了一個「去中心化儲存與高效邊緣運算」的宏大願景,並以此獲得了超過2000萬美元的早期融資。然而,隨後的開發進度卻大幅落後於計劃,團隊的技術能力被質疑,尤其是在實際應用場景中的可行性評估上出現重大缺陷。最終,該項目在短短6個月後宣布因資金鏈斷裂而停運,其代幣價格也從高點暴跌90%,投資者損失慘重。
快速發幣:從夢想到收割的Web3騙局
俗話說,“不發幣的項目不是好項目”,但在某些領域,發幣早已變成割韭菜的代名詞。部分專案團隊透過快速發幣融資,將代幣發行視為核心目標,在實現短期資本獲利後迅速抽身,鮮有實際開發進度。這種短視行為讓許多投資人在一夜致富的幻想中被收割,而專案團隊則轉身另起爐灶,重複這套路。
以2024年大熱門的MEMECoin計畫為例,這款以「川普勝選」為主題的代幣在短時間內吸引了大量投機者關注,並籌集了超過一千萬美元的資金。然而,這款代幣的白皮書內容空洞,僅以迷因文化和政治事件作為行銷噱頭,完全缺乏產品落地或技術支撐。隨著川普勝選消息塵埃落定,市場熱度驟減,代幣價格在短短幾天內暴跌超過95%。不少投資人甚至連初始成本都未能收回,而專案團隊卻透過高比例分配的預售份額在上市時迅速獲利,並宣布專案「暫停營運」。
高估值的幻象:泡沫中的偽繁榮
Web3的高估值項目往往被包裝成“未來的獨角獸”,透過誇大市場規模、虛增用戶數據或編造收入來源,營造出一種投資機會不可錯過的假象。然而,這類專案的實際營運能力常常與其高昂的估值嚴重脫節,導致上線後市值迅速縮水,投資人損失慘重。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市值與FDV的爭議。近兩年來,許多專案在發幣時,總是將自己的總代幣量設定到幾十億乃是百億,然後對外對外宣傳自己的總市值有百萬乃至千萬。但這個數據往往用的是FVD,也就是按照總代幣量計算,平均下來,可能單一代幣都沒有0.1美金,更別提市場流通量了。也因此,很多投資人都在詬病,所謂市值,到底是按已經解鎖的代幣量,市場流通量還是以總發行量來計算,如果是FDV算,往往會造成很大的信息誤差。
合規隱患:高風險中的監管漩渦
合規性問題是虛擬資產產業中無法迴避的核心考量。很多專案都是開發先行,因為針對Web3的監管還沒有非常清楚明確,在部分地區Web3專案還可能屬於灰色地帶。另外一些項目為了規避嚴格的監管審查,選擇在政策寬鬆或法律框架不明晰的地區運營,以此吸引用戶和資金。但隨著國際間監管政策的逐步收緊,這類項目因合規缺失而面臨業務中斷的風險,甚至導致投資者遭受重大損失。
最典型的就是國內的一些所謂的Web3項目,尤其是打著Web3旗號,實際上是搞一些非法經營的,一旦暴雷就會引起連鎖反應:有些詐騙盤子的投資人血本無歸,有些主動或被動參與傳銷盤子的,可能還會涉及法律問題。
提升辨別能力,把握產業動態
在Web3投資領域,避免踩雷的關鍵在於提升對專案的辨別能力。不輕信誇張的宣傳、不盲目追逐熱點,是投資人需要時時謹記的原則。同時,保持對產業動態的敏銳關注,深入了解最新的技術進展、市場趨勢以及監管政策,也能幫助投資人建立更全面的判斷標準。
透過本文,我們梳理了Web3投資領域中常見的“坑”,包括追逐熱點、虛高估值、快速發幣等類型。每一類都有其吸引投資者的“包裝”,但也隱藏著不可忽視的風險。這些教訓為投資人敲響了警鐘:並非所有項目都值得參與,有些項目不僅難以兌現承諾,更可能成為投資人的惡夢。
在下一篇文章中,Portal Labs將從賽道選擇、專案背景評估、商業模式考量以及合規性審視等維度,結合實際案例,分享自己如何篩選Web3專案。希望這些方法能幫助投資人避開品質不佳或有明顯問題的項目,為Web3投資探索出更穩健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