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整理自系列Twitter Space #對話DEV,主持人FC,SevenX Ventures創始合夥人,Twitter @FC_0X0

本嘉賓:Marvin,Phala Network 創辦人,Twitter @marvin_tong

第一次做Dev:沒有頂級VC背書,但在社區的支持下上了幣安

畢業之後,Marvin成為了普通的打工人,在大工廠當產品經理。 2018年的時候,智能合約帶來的顛覆式革命,讓他和在Gmail團隊做Machine Learning的兄弟@bgmshana萌生了創業的想法。

選什麼賽道? Marvin他們有一個邏輯:Web3的核心價值是解決信任危機,在這個過程中催生出來新的創新模式,而這些創新的價值會被信任等級最高的技術所捕捉。

而TEE,正是這樣的技術。於是Phala就這麼成立了,一個用TEE作為硬體的去中心化雲端。在經歷了前期的「四處碰壁」後,進入波卡生態成為了項目的轉折,經過一段時間的build,Phala成為波卡生態非常靠前的項目,然後抓住機會,成功listing火幣和幣安。

關於上幣,Marvin認為他們當時做的很對的一件事就是代幣的fairlaunch。 Phala的代幣大部分都是挖出來的,也不需要用戶跑專門的節點,只要有TEE的硬件,就可以挖出幣來。

這讓Phala得到了社群的廣泛支持,也因此獲得了許多流量。雖然沒有頂級VC背書,也沒有「一流」履歷的團隊,但憑藉著社區和用戶維度亮眼的數據指標,aka群眾基礎,再加上波卡的趨勢,讓項目上幣。

但Fairlaunch的trade-off到現在都依然存在。因為團隊只有5%的token,讓很多上幣後找過來的資本合作泡了湯。

Dev的轉型之路:去美國,找PMF

21年到22年Defi Summer和NFT Summer,是Marvin和團隊非常痛苦的一個階段,他們不斷嘗試找到一些用例,但很遺憾地都沒有什麼成果。

Marvin開始反思,他有一個隱約的感覺:在crypto這幾年,因為一些prelisting、postlisting等等crypto本身的遊戲規則,而忽略了做專案真正需要關注的點。他得出了兩個結論:

1. 任何Infra要真的有人用,就是需要去找PMF

2. 整個團隊必須在找到PMF之前只為這件事服務,不要分心做任何其他事。

「當然這個結論的前提是創始人自己想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我們就覺得TEE還有1萬倍空間完全沒有被發掘,那我們就要幹這個,幹死了我認。這個方向。看中一個方向,就做到這個方向的老大。”

為了找到突破口,Marvin他們在23年的時候搬去了美國,一個動機是,做Infra、面向企業和開發者服務的基礎設施能夠真正有用戶有PMF的項目,可能70%-80%都在美國,所以要離這個市場更近,認識這些人,知道這些人怎麼做事。他們去跟專案聊,打黑客馬拉松跟開發者聊找自己的問題所在,從去年開始就有一些PMF的系統。

找到PMF是什麼感覺呢?

1. 有人真的願意付費用你的東西

2. 用的方式很奇特,通常不是你預想的那個方式

就像你賣磚頭,讓大家去蓋房子,但大家不買,但是有一天突出有一個人要買你的磚頭來滅自己頭上的火,這大概就是找到PMF的感覺。這種場景一旦出現,需要做的就是接著去找頭髮著火的人,並且改變磚頭的產品形態,讓它滅火滅的更快。

轉型的關鍵點:重要夥伴是如何onboard的?

整個24年Phala基本上都在onboard客戶,在這個過程中,Marvin提到了兩個關鍵的團隊:

1. Flashbots

Flashbots是發現必須要用TEE來解決以太坊鏈下的censorship問題的關鍵團隊,也是在去解決TEE問題的路上順藤摸瓜找到了Phala,有了一系列的技術交流和合作。現在Phala也為Flashbots提供一些服務。

2. ELIZA

Marvin跟著Shawn在一個hacker house認識,跟他講瞭如果AI Agent跑在TEE裡面可以實現完全自主化的Agent,也就是AI Agent在Crypto裡面的「End Game」。 Shawn非常buy-in這個邏輯,在那之後一些Phala 的開發者開始比較深入地在ELIZA生態裡面做貢獻。

也是因為這個契機,Marvin在去年12月做了spore.fun

發射spore 背後的故事

與Shawn 認識並有深入交流後,Marvin萌生了打造一個ELIZA+TEE案例的想法,有兩條路線:

1. 做Unrugable AI。把Agent跑到TEE裡面後,它可以杜絕人為的Rug。 Marvin他們合作的產品叫AI POOL,他們提供技術支援。

2. 做Autonomous AI,把完全自主這件事極致地體現出來,就又了spore。

AI在什麼情況下是真自主?就是當它不需要人類去供養牠的時候。現在所有市面上的AI還是需要人來付帳單的,開發者在背後默默給谷歌交錢,給OpenAI大模型的API付錢。 Marvin要做的事情是,把Agent跑到TEE裡面後,他給自己付錢,自己賺錢養活自己。如果賺的很多,那就讓它複製自己的基因,然後演化、競爭,最後優勝劣汰。

spore推出之後受到了大家的喜歡,ATH的市值可能有80M,讓Marvin對這個產品也開始重視起來,把它當成一個單獨的項目去好好地運營和開發。

「其實GPT3.5之後,我們發現會越來越多AI板塊的專案願意去嘗試我們的東西,或者至少願意花時間聽我們Pitch。後來隨著onboard越來越多的AI客戶,我們也開始專注在服務好AI這個賽道。”

當Dev切換交易視角,他如何描述自己專案的潛力?

關於Phala

首先,如果你相信有一天Web3的滲透率能從今天的可能10%成長到90%,那這個過程中一定需要極低成本、去信任化的技術來相容於Web2的軟體,因為把Web2的軟體重寫一遍是不可能的事情。而這個Web3 Mass Adpotion(所需的)基礎設施賽道,從目前來看Phala處於領先位置,不謙虛的話是第一名。

其次,一切的問題都是成長不夠導致的。莊家籌碼不夠、資本不深等等這些問題在暴力增長面前都不值得一提,所以開始要關注專案的成長空間。

最後,量化的數據可能參考意義不大,包括所謂的價值捕獲和利潤等等,要看的是應用場景,也就是有沒有人更多的人在用Phala的TEE,誰在用Phala的TEE。

再說spore

現在它的價值是由團隊+主題帶來的,而這個產品還在一個有激情的團隊在持續Build,那它的成長空間就體現在:

spore可能成為ai16z生態裡最受歡迎的launchpad,而這個launchpad還是AI自主生成的。

「像Virtual這樣很優秀的低程式碼的Agent平台,95%做出來的AI它的獨特性或者智力水平是六十分,spore上面AI自己生出來的這些AI,智力水平也是六七十分。區別在於Virtual上面,如果堆砌資源或者有好的團隊,有1%的概率能夠把一個AIAI從一個七十分的水平

所以spore有一個很大的機會。現在很多有idea的團隊,或是原來已經做過一些不錯的產品但發幣發不出來團隊,他們透過spore能做到:

  1. AI Agent的先行,不需要有任何的AI知識。它有獨特的技能,加到由AI自動生成的六七十分的Agent上面,變成一個八九十分的東西。
  2. 2. 所有在spore上面生產出來Agent都自動運行在一個TEE生態底下,都是預設使用ELIZA的框架,代幣都發在SOLANA上,有互動性

做一個Dev應該思考哪些維度?

Marvin形容現在的Crypto市場是極度散戶化,極度注意力驅動。

他拿短視頻直播賣貨的發展做了一個類比。一開始是不知名的網紅、演員在播,後面慢慢湧入了越來越多的主播。這種時候會出現三類人:1)觀眾,覺得有意思,每天沉迷其中,打賞、買東西;2)鄙視者,從道德角度去批評,認為這是搏眼球、世風日下;3)實踐者,他想的是,假如以後這個世界都在賣貨,那大家需要什麼?我需要做點什麼兒什麼來捕捉市場的成長?

現在的Crypto市場也是一樣,總統都發幣了,身為「實踐者」應該思考的是,如果發幣這件事變成像空氣一樣常見的、大家去表達自己需求的事情,那我該成為什麼?是成為賣貨的人?成為給賣貨的人供貨的人?成為流程裡的工具?還是成為短影片平臺本身?

如果沒有網紅體制,成為賣貨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成為供貨的人,那最好找到市場還沒有廣泛流通/稀缺的活躍,然後透過綁定管道銷售出去,其實很多團隊適合做這件事,在做這件事的也有很多人了。

提供工具、成為平台或平台的一部分,是一個尋找PMF的過程,勝率比較小。 “但像GMGN,就是又抓得住需求,又抓得住趨勢,可能是一個極端實踐驅動的團隊和做事思路能跑出來的產品。”

其實對Dev來說,在無法長期預測市場的這個大前提下,不用去想兩年後市場會發生,要想清楚的是,你想要什麼,以及你能做什麼。

做一個Dev有哪些Stop Doing List?

「不要去照貓畫虎去學別人。我覺得最後悔的事兒就是沒有從第一性角度思考,去建構自己的獨特。

商業核心邏輯是你能提供別人提供不了價值。所有的動作,做什麼產品,有什麼服務,其實最後都落在這一點。

一旦在深度思考和第一性上去偷懶,它的代價就是你會發現雖然做了很多事情,可能也有點效果,但很浪費時間和資源,因為它不一定是你真的想要的東西。 」

不管有沒有crypto的業界經驗,他應該很快就會分辨哪些是切入產業要掌握的遊戲規則,哪些是自己第一性思考覺得有價值的。即使錯了,他透過負回饋和正回饋迭代的速度也會比別人快一些。如果沒有在最一開始就意識到這一點,那可能就需要走很多彎路。

Crypto AI 的交易機會

如果Marvin帶入交易視角,他觀察市場的方法不是去看mindshare,因為那個的對像是人,應該去關注內容本身,看Kaito裡面的最火的跟AI topic相關的Post。每天排名前20的Post讀一遍,就會像看K線一樣,找到一個盤感,那些頭部的、被點讚最多的、被大佬們轉發最多的內容是在講AI的什麼事兒,你就慢慢get到趨勢。

關於AI的新方向,Marvin自己著重在兩個:

1. AiFi

AiFi不是簡單的Ai+DeFi,不是一個Agent能swap或一個DeFi能調AAVE就叫AiFi,Marvin認為這個東西有實用價值,但想像力不夠。 AiFi大機率是Agent之能夠有一些經濟互換。

2. swarm概念

也就是多AI Agent之間的互動怎麼樣能命中有意思的場景,而不是簡單的搜尋結果回傳。所以那怎麼找呢?就剛才說的那個,看每天被點讚和轉發mindshare佔有最多的post,不要看人,看post就慢慢有這個感覺。

最後是Marvin的小鈴鐺,有三個:

1. @NousResearch團隊的@SHL0MS@ropirito

推薦原因:Builder力強,AI的開發能力和文化的精準度都非常好,shape的東西mindshare都很高。

2. @shawmakesmagic

3. @yoheinakajima

推薦理由:AI裡面的比較牛逼的True Builder,厲害的不光是技術,他產品的盤感很貼近市場,很能shape出來大家要的東西。

FC寫在最後

站在結果的角度去抽象,Marvin作為一個Dev做對了幾件事:

1. 選對一個正確的、有需求的賽道

2. 知道遊戲的主導者在哪裡,跟他們待在一起

3. 因為選對了賽道,所以遇到了新的機遇,又遇到了這個機會裡的關鍵人

4. 知道crypto的規則,二級怎麼玩、一級怎麼玩、資源在哪裡、該怎麼撬動

5. 幸運和堅持

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啟發。

再次感謝Marvin 參與對話Dev,Space音訊會陸續更新在小宇宙,我們會單獨開一個播客欄位。對於新系列有任何建議,也歡迎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