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整理:CaptainZ
歡迎體驗A16Z呈現的Web 3特別篇。本集節目聚焦於人工智慧(AI)與加密技術(Crypto)的交融,我們邀請了A16Z Crypto的創始人兼管理合夥人克里斯·迪克森(Chris Dixon)以及A16Z成長基金的合夥人戴維·喬治(David George)。他們將深入探討網路經濟模式的缺陷、創作者的新機會、大型平台變遷的深遠影響等議題。本期內容源自A16Z「AI革命對話系列」的跨界合作,正值克里斯·迪克森暢銷書《讀寫擁有》(Read Write Own)平裝版付梓之際,更顯意義非凡。更多資訊請參閱節目說明中的連結。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節目內容不構成稅務、商業、法律或投資建議。請訪問A16Z.com/disclosures以查看更多重要信息,包括我們的投資清單。以下是採訪實錄:
主持人:克里斯,感謝你參加我們的節目,很高興能和你一起交流。你目前主要專注於加密技術領域,能否談談你對AI與加密技術互動的整體看法?
克里斯·迪克森:當然,很高興能來這裡。我一直認為,科技浪潮往往成對或成組出現,就像過去15年裡的雲端運算、行動互聯網和社交網絡,它們彼此強化。行動互聯網將運算設備普及到數十億人手中,社交網路則成為吸引用戶的殺手級應用,而雲端運算提供了這一切的基礎設施。這三者缺一不可。我記得當時還有人爭論哪個比較重要,結果證明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現在,我認為AI、加密技術和新型硬體(如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虛擬實境設備等)正構成新一波科技浪潮的三大支柱,它們同樣會相互促進。加密技術——這也是我書中討論的重點——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網路服務架構方式。它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建構網路的新範式,具有許多傳統方式無法實現的特性。我認為這對許多領域都大有裨益。
很多人把加密技術簡單等同於比特幣或迷因幣,但在我和業界許多聰明人看來,這遠非其本質。 AI與加密技術的交會有多種形式。首先,一個淺顯的結合是我們投資的重點方向:利用這個新架構來建構AI系統。例如,當前AI領域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未來AI是掌握在少數大公司手中,還是由更廣泛的社群掌控?這涉及到開源的問題。我驚訝地發現,過去十年AI領域從完全開放(論文公開、程式碼共享)變得越來越封閉。大公司以「安全」為由將技術鎖住,但我認為這更多是出於商業利益的考量,而不是真正的安全需求。
幸運的是,仍有一些開源模型,如LLaMA、Flux和Mistral等,但它們的開源程度仍讓人擔憂。模型權重不完全公開,資料管道不透明,能否真正複製這些模型令人懷疑。而這些開源專案往往依賴單一公司支持,隨時可能因策略調整而關閉。因此,我們投資了一些基於區塊鏈的互聯網服務棧,旨在為AI提供去中心化的開源基礎設施。例如Jensen項目,它透過眾包方式建立計算層,類似Airbnb的模式:新創公司可以將計算任務提交給網絡,由擁有閒置計算資源的人提供支持,區塊鏈則負責管理供需匹配和經濟賬本。
另一個例子是Story Protocol,它重新定義了智慧財產權的註冊方式。你可以創作一幅圖像、一段影片或一首音樂,透過區塊鏈記錄其版權和使用條款。這些條款基於現有版權法設計,具有國際適用性。你可以設定規則,例如「允許改編和衍生創作,但需支付我10%的收入」。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開放市場,取代了傳統需要逐一談判的商業模式。目前,只有大公司如Open AI能與Shutterstock達成億元交易,而小創作者往往不是被盜用,就是無人問津。 Story Protocol則為所有人提供了一個平等的平台。
這種模式的核心是「可組合性」(composability),這是區塊鏈世界的常見主題,也是我書中專門論述的概念。它類似於開源軟體的成功之道——無數人貢獻小塊程式碼,最終拼湊成強大的系統。 Linux從90年代的0%市佔率成長到如今的90%,靠的就是這種力量。 Story Protocol也是一樣,你可以想像一個人創造一個角色,另一個人加入新元素,再有人進行混搭,最終形成一個超級英雄宇宙。只要收益依約定回流,創作者的激勵就得以保障。這種模式既擁抱新技術,也為創作者提供了經濟模型,是AI與加密技術結合中最令我興奮的部分。
主持人:你提到的新經濟模型確實引人深思。戴維,你之前也說過,ChatGPT的出現可能打破網路的某種契約,能否詳細談談?
克里斯‧迪克森:是的,我書中有一章叫「新契約」(New Covenant),講的就是這個。網路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是因為它有一套聰明的激勵機制,讓50億人自願加入,而無需中央權威強制推行。過去20年,網路逐漸形成了一個隱性經濟契約,尤其是在社群網路、搜尋引擎和內容創作者之間。以Google為例,網站主允許Google抓取內容、展示摘要,前提是Google會回饋流量。創作者透過流量賺錢,不管是廣告、訂閱或其他模式。這種互利關係是網路繁榮的基礎。
但偶爾這個契約會被打破。例如Google的「One Boxing」功能,直接展示答案而不跳到原網站,像Stack Overflow、Wikipedia和Yelp都深受其害。使用者體驗或許更好了,但創作者的流量減少了。現在AI的興起進一步挑戰了這項契約。聊天機器人可以直接產生插圖或食譜,用戶無需點擊原始網站。如果AI系統都這樣運作,流量不再回流,創作者的生存基礎就被打破了。
這些AI系統依賴舊契約下的資料訓練,但新模式卻不再遵守舊規則。我擔心未來網路會變成由三到五家大公司主導的封閉系統,其他數十億網站因失去流量而衰亡。這讓我感到不安──網路難道要回到1970年代的廣播電視模式,只有幾個頻道嗎?這樣的世界對新創公司、創新和創意有何益處?長尾網站如何生存?新事物如何突圍?
我並不是說加密技術是唯一解法,但至少我們得承認現狀打破了原有激勵機制,並思考這是否好事。如果不是,我們該如何設計新機制? Story Protocol就是一種嘗試,它試圖透過區塊鏈為創作者重建激勵體系。
主持人:你提到AI、加密技術和新硬體是三位一體,相互強化,能否具體聊聊它們如何協同作用?
克里斯·迪克森:當然。以行動互聯網、社交網路和雲端運算為例,它們彼此成就了對方。現在的AI、加密技術和新硬體也是如此。你已經可以看到一些端倪,像是AR/VR眼鏡和自動駕駛汽車大量使用AI技術,特斯拉等公司在人形機器人領域也初露鋒芒。這些技術將AI帶入現實世界,開啟了全新的應用場景。
在加密技術這邊,我特別看好一個領域叫DePIN(去中心化實體基礎設施)。例如Helium項目,它是一個社區擁有的眾包電信網絡,挑戰Verizon和AT&T的傳統模式。用戶在家中安裝Helium節點(無線發射器),為網路貢獻覆蓋範圍。目前全美已有數十萬節點,提供比傳統業者便宜得多的服務(每月20美元vs. 70美元)。這之所以可行,是因為它利用加密技術設計了激勵機制,避免了傳統業者數十億建網成本。
網路建置最難的是啟動階段,因為早期網路效應弱——就像約會網站,10個用戶沒人用,100萬用戶才有用。加密技術透過代幣激勵解決了這個問題,早期參與者得到回報,從而推動網路擴張。 DePIN的想法不僅限於電信,還擴展到氣候建模、地圖數據、電動車充電等領域。例如我們最近投資的一個專案是去中心化的能源監控網絡,還有人用類似方法做去中心化科學。這類網路的早期搭建天然適合加密技術,而AI則能在資料收集和處理上與之配合。
主持人:科技發展的階段性也很關鍵。你如何看待AI的演進過程?
克里斯·迪克森:我喜歡用一個框架來分析技術發展,分三個階段:一是「舊事新做」(skeuomorphic),用新技術改進現有事物;二是「全新事物」(native),創造之前不可能的東西;三是「二階效應」(second-order effects),技術普及後引發的深遠變革。
以網路為例,90年代是第一階段,人們把雜誌和目錄搬到網路上,亞馬遜賣書比翻雜誌方便,但本質仍是舊事物的新形式。到了2000年代,社群網路崛起,這是真正的原生應用,沒有線下對應物,商業模式也是全新的。 AI也類似。第一階段是現在常見的“舊事新做”,例如用AI客服取代呼叫中心,既便宜又高效,可能影響數千萬崗位,但也可能創造更多新機會。這一階段可能持續20年。
第二階段是「原生」階段,真正讓我興奮。例如,攝影技術普及後,藝術轉向抽象(如立體主義),同時催生了電影這項新藝術形式。今天的生成式AI也是如此,有人認為它威脅創意,但我不這麼看。它可能是新藝術形式的基石,像虛擬世界、新型遊戲或電影,或許還有全新介面。這些創新需要天才的創意人才來實現,往往出乎意料。就像電影當年打開了新天地,AI也可能帶來類似突破。
第三階段是「二階效應」。社會網絡興起後,歐巴馬2008年利用它勝選標誌著轉折,隨後川普運動和民粹主義等現象接連出現,這些都是二階效應,至今仍在演變。 AI的二階效應可能要20-30年後才完全顯現,每個階段都可能長達十年。
主持人:從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的跨越,限制因素是什麼?
克里斯·迪克森:網路早期受限於實體網路建設,例如鋪設電纜。 AI的限制則不同,技術能力已不是主要瓶頸,而是人的創造力和政策法規。供給端需要創意人才開發原生應用,這方面現在的創業生態比15年前成熟得多——創投機構從幾十家增至幾千家,創業建議更優質,聰明人更容易進入這個領域,資本和能量充沛。
但需求端更具挑戰性。組織和個人行為的改變需要時間。例如我想用AI讀我的書,模仿我的聲音,但出版社和Audible因工會和傳統觀念完全禁止AI。好萊塢要接受AI原生電影可能也需要一代人的時間,或許得靠新興國家的AI新創公司推動。政策層面更複雜,版權、醫療、金融等佔經濟70%的受監管產業將面臨激烈爭議。 AI訓練資料是「複製」還是「學習」?這可能最終由國會立法解決,而非自由市場或法院裁決。
主持人:你理想中的網路未來是什麼樣的?
克里斯·迪克森:我們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網路的原始願景是社區擁有、社區治理,收益流向網路邊緣的小型企業、創新者和創業者。但如今,財富和權力集中到少數大公司手中,五大科技巨頭佔了半數以上市值。書中第一句話是“架構決定命運”,控制權和資金流向取決於服務設計方式。
我擔心我們正接近一個不可逆的臨界點,網路被五家公司壟斷。它們已飽和用戶增長,現在開始“踢開梯子”,阻礙新來者。這對「小科技」(little tech)威脅巨大。如果新創公司要向巨頭支付巨額「稅」才能競爭,它們就無法挑戰現狀。我們過去曾見過類似案例,例如依賴Facebook的Zynga,最終受制於平台風險。
因此,支援新架構(如區塊鏈)和開源AI至關重要。這不僅是技術問題,也是監管和公眾認知問題。我們需要政策鼓勵競爭和創新,避免吃掉未來的「種子」。透過A16Z的努力,我樂觀地看到「小科技」的概念正在傳播,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新基礎設施和開源的重要性。
主持人:謝謝你,克里斯,很高興和你對話。
克里斯·迪克森:謝謝邀請,聊得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