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錨起因: 波場創辦人孫宇晨的公開指控
事件導火線是孫宇晨(Justin Sun)在X平台發文,質疑FDT資不抵債,並呼籲投資人盡快撤出資產。其主要觀點包括:
- 香港金融信託制度存在漏洞
- FDT內部風險管理機制薄弱
- 呼籲香港監管介入調查
🛡️ FDT的回應:否認指控並反擊
FDT第一時間否認一切指控,聲明指出:
- 此事件與TUSD (TrueUSD)有關,而非FDUSD
- FDT仍處於完全償付能力狀態
- 指控是孫宇晨為打壓競爭對手的“抹黑行為”
他們也宣布將舉辦AMA問答活動,回應民眾關切。 Binance也發聲稱FDUSD擁有超20億美元的美債與隔夜存款儲備。
🔍 背後真相: TUSD的危機蔓延
依CoinDesk與香港法院文件:
- 孫宇晨曾出手「接盤」陷入流動性危機的TUSD
- TUSD的部分儲備由FDT託管,且其中約5億美元一度變得無法贖回
由此引發了民眾對FDT和FDUSD之間資金獨立性的質疑。
🔄 穩定幣脫錨的歷史教訓:
FDUSD不是第一個脫錨的穩定幣,我們從歷史看出「穩定」其實很脆弱:
📉 BitUSD(2018)
- 由BTS擔保,機制類似DAI
- 但BTS價格暴漲15倍,導致抵押品比例嚴重失衡
- 市值一度超過儲備16倍,引發不可持續性脫錨
💣 TerraUSD( USTC ,2022)
- 演算法穩定幣,與LUNA掛鉤
- 市場情緒與拋壓引發“死亡螺旋”
- 滅頂之災:損失逾450億美元,開啟“加密寒冬”
⚠️ BUSD(2023)
- 由Paxos發行,曾受紐約金融局監管
- 監管突然叫停發行,觸發用戶恐慌贖回
- 儘管是「有秩序」的退場,但信心遭重創
💥 USDC (2023)
- 由Circle發行,本被視為「最可靠」的穩定幣之一
- 3.3億美元儲備被困矽谷銀行,引發市場恐慌
- Circle暫停兌換,價格短暫暴跌,後來在聯準會介入下恢復
✅ 結論:
穩定幣≠零風險,學會辨識與分散風險
FDUSD事件提醒我們,即便是「合規」「有儲備」的穩定幣,也可能面臨輿論攻擊、儲備流動性問題或監管風險。
🧠 投資者應:
分散持有不同類型的穩定幣(法幣抵押、加密抵押、RWA等)
持續關注儲備揭露與審計報告
維持對發行機構背景與監理環境的認知
不要將穩定幣等同於銀行存款或“無風險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