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川普關稅新政:內容與動因
1.1 政策內容
美國總統川普於2025 年4 月2 日在白宮簽署兩項行政令,宣布美國將對貿易夥伴設立10% 的「最低基準關稅」,並對某些國家徵收更高關稅。其展示的稅率圖顯示,美國對全球各國設定的對等關稅稅率自10%-50% 不等,其中,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為10%,菲律賓為17%,歐盟為20%,日本為24%,韓國為25%,中國34%,越南46%,柬埔寨49%……日本為24%,韓國為25%,中國34%,越南46%,柬埔寨49%……日本為美國,新製造業的關稅旨在促進美國。 「基準關稅」稅率將於4 月5 日生效,「對等關稅」將於4 月9 日生效。
這關稅新政的核心,便是所謂「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不過,「對等關稅」在某些情況下不適用,包括但不限於:(1)受50 USC 1702(b)約束的物品;(2)已受第232 條關稅約束的鋼和鋁製品、汽車和汽車零部件;(3)行政令附件2 列舉的銅、藥品、半導體和產品、某些關鍵的產品和總產品、25 2535 23 關稅)的產品以及美國能源欄位和其他能源欄位提供的所有能源類型;第232 條關稅約束的商品;(6)加拿大、墨西哥符合USMCA 原產地規則的商品;(7)商品中美國成分價值(美國成分是指可歸因於完全在美國生產或基於實質性改變的組件所產生的價值),但前提是該美國成分不低於商品價值的20%。
1.2 動因剖析
白宮宣稱,新的關稅命令旨在透過大幅調整關稅政策,以應對美國長期的貿易逆差問題,為美國企業和勞工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事實上,川普在本屆任期伊始便大力加徵關稅,經濟因素只是動因之一:
其一,經濟因素。美國在國際貿易中長期處於貿易逆差地位,按照白宮的發言內容,這「導致了美國的製造業基地空心化,抑制了美國擴大先進國內製造能力的能力,破壞了關鍵供應鏈,並使美國的國防工業基礎依賴於外國對手。」從官方口徑上看,減少逆差和重振美國製造業,是本屆美國政府關稅政策升級的最大經濟因素。
其二,政治因素。川普與共和黨的選民基礎主要是藍領和保守派,同時也是美國製造業流失的主要受害者。川普政府以關稅手段實現其「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政治口號,是其迎合選民、兌現競選承諾、穩固票倉基本盤的重要策略之一。同時,提高關稅和貿易壁壘,本質上是為維護美國在全球政治經濟體系中的核心地位,以經濟手段實現政治目的。
其三,領導因素。從某個角度來看,新的關稅政策與川普的商人背景不無關係,相較於長期經濟規劃,川普更偏好在任期內實現美國的短期利益,塑造「美國優先」的政治形象,因而樂於將關稅作為國際談判的「交易籌碼」。
2. 關稅如何影響加密礦業
這項關稅政策的發布隨即引發了劇烈的市場反應。 4 月2 日,美股期貨集體跳水,在美股的崩盤過程中,加密市場同樣未能倖免。近日,比特幣自88,500 美元走低至8,2,000 美元,跌幅達3%,BNB、SOL、XRP 等主流山寨幣跌幅則更為慘烈。除卻對於傳統金融市場和加密市場的整體影響,關稅新政對於加密礦業的衝擊值得特別關注。
2.1 關稅新政對加密礦業的衝擊
因其豐富的廉價能源、強大的基礎設施和更強勁的金融實力,美國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加密挖礦市場。根據2024 年12 月統計,美國佔全球哈希值的比重約36%,斷崖式領先,與俄羅斯(16%)、中國(14%)、阿聯酋(3.75%)等國共同塑造了全球加密貨幣挖礦市場的基本格局。截至2025 年初,美國算力佔比可能已超過40%,甚至接近50%。
美國的高算力代表加密礦機的高需求,而美國本土並非加密礦機的主產地,而是主要以進口方式取得礦機。因此,在加密礦業生態鏈中,受關稅政策直接影響的主要是中上游廠商,即原料供應、礦機的組裝和銷售環節。其中,原材料供應涉及晶片、物料和其他零件。作為礦機的主要零件,晶片主要來自韓國三星、中國台灣台積電,相關物料則主要由中國及東南亞廠商提供。關於礦機的組裝,因人工成本等因素,中國和東南亞地區憑藉著廉價、豐富的勞動力承擔了絕大部分的組裝工作。然而,以上國家和地區均被列入對等關稅徵收地區,柬埔寨、寮國、越南等的關稅甚至接近50%。這種巨額關稅將給美國加密礦工和加密礦機製造商造成一種雙輸的局面:一方面,關稅將直接拉升加密礦機的進口價格,壓縮礦機製造商的美國市場,削弱其在最主要市場的獲利能力。對於增速本就放緩的礦機製造業而言,這無異於又一次沉重而持久的打擊。另一方面,這部分關稅成本也將分攤到美國的加密礦工身上,同樣會大幅增加其經營壓力。特別是考慮到,自比特幣價格從10 萬美元高點持續陰跌以來,各類加密貨幣都持續走低,各類加密礦工的利潤空間本就顯著減少,一旦礦機價格攀升,一些加密礦工或將面臨入不敷出、被迫關停礦場的局面。更進一步講,作為區塊鏈節點的礦工一旦減少過多,區塊鏈的處理效率和安全性也將受到威脅,從根本上對整個加密產業產生負面影響。
2.2 豁免情形與不確定性
對等關稅政策有若干豁免情形,特別是包含了部分半導體和美國製造產品的豁免,但是這些情形很難適用於加密礦機製造業。第一,川普政府透過協調關稅表(HTS)系統,使不同產品對應不同海關編碼以規定具體產品的關稅適用,而其宣布的不受新關稅約束的附件中僅列出了半導體領域的一小部分HTS 代碼,目前主流礦機所需的晶片型號並不歸屬其中。第二,依照所謂的美國成分規則,如果美國製造的產品零件佔整機價值20% 以上,理論上可以構成「美國成分」,免於適用對等關稅。但是美國一直不是加密礦機的主要產地,無論是晶片、其他零件還是組裝,都是在被加徵關稅的地區完成的,因此加密礦機製造商也很難透過該規則獲得豁免。
除此之外,關稅政策不確定同樣值得關注。目前,多國均表示將以報復性關稅及其他反制措施回應美國的關稅政策,如中國、澳洲、加拿大等。譬如,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宣布,2025 年4 月10 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徵34% 關稅,採取了實際反制措施。同時,也有國家持妥協的態度,面臨美國的高額關稅,越南提出對美關稅降至0%,柬埔寨提出降至5%,雙方領導同意繼續就關稅相關的雙邊協議進行磋商。經過一連串政治賽局後,關稅政策的落地情況可能有所改變。依據對等關稅的邏輯,若有關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地區)降低對美稅率,可能爭取到一定的稅收豁免,由此削減關稅政策對加密礦業整體的打擊,這或許是黯淡前景中短期可見的些許希望。
3 破局之道:加密礦業如何應對
3.1 傳統因應策略的失效
在因應關稅壁壘方面,傳統貿易轉移策略的效果可能大不如前。在2018 年中美貿易戰開始後,中國企業曾透過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轉口貿易或轉移產能,以削減關稅的不利影響,礦機製造業也是如此。然而,這次「對等關稅」政策的範圍今非昔比,堪稱全球性加稅,作為重要產能轉移地的亞太地區幾乎「全軍覆沒」,繞道其他不受關稅影響的地區變得尤為困難。至於礦機製造商在報關時直接低報礦機價格以減少關稅支出的做法,存在較大合規風險,一旦被查實,可能面臨高額罰款甚至刑事風險。
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挖礦市場,擁有眾多加密礦工和相應的礦機設備需求。既然川普的關稅新政為美國加密礦工增加了更多的生產成本,那麼不在美國購買礦機和挖礦能否成為一種可行的生存策略呢——畢竟在2021 年中國的挖礦禁令前,全球超三分之二加密挖礦活動都曾匯聚於中國,而加密礦工從中國向美國的遷移已經說明了加密礦業並不存在絕對的依賴路徑。事實上,選擇在其他國家或地區部署加密礦場有利有弊。其中,最直接的利多就是規避川普的關稅政策風險。就弊端而言,第一,企業需要額外承擔礦場搬遷、重建的不確定風險;第二,由於美國擁有豐富的電力資源,不在美國挖礦而使用高價電或採取算力租賃等生產模式,會使礦工失去經濟成本上的優勢;第三,最重要的是,美國擁有友好的監管態度、良好的法治環境和繁榮的加密市場,黑色
3.2 部分值得探討的因應措施
除了寄望川普「回心轉意」,調整針對特定地區的關稅政策之外,加密礦工和加密礦機製造商或許還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尋求應對措施:
第一,加密礦工可以將目光投向二手礦機交易市場。關稅涉及的是進出口問題,在美國國內進行二手礦機交易並不需要繳納關稅,礦工可以透過購買二手礦機來快速部署礦場、滿足當前的算力增長需要,但是二手礦機的價格波動較大,非標程度高,同時二手礦機的性能較為落後,未必能夠滿足挖礦需求。
第二,加密礦機製造商可以研究和利用「美國成分」規則,生產符合關稅豁免條件的礦機。前文已經提及,考慮到川普的本屆任期剛開始,以及關稅的政治目的,美國的關稅貿易壁壘或將持續數年,此時,短期的規避手段或許難以奏效,需要考慮長期的合規措施。與傳統原產地規則不同,本次關稅設定的20% 的「美國成分」門檻,旨在降低製造業回流美國的門檻,鼓勵外國企業將高附加價值環節(如研發、核心零件生產)轉移至美國。在該規則之下,不考慮其他因素和風險,加密礦機製造商可以對晶片等高關稅零件尋求美國本土的替代方案,或透過分離IP 公司和製造公司,以提升礦機的美國成分。例如,外國加密礦機製造商可以與美國半導體廠商合作開發礦機晶片,或採購在美國本土封測的晶片模組(如台積電的亞利桑那州工廠),從而將晶片成本計入美國原產地價值,提昇礦機的美國成分比重,進而避開關稅。再如,可以嘗試在美國設立技術控股公司,持有礦機晶片設計、演算法等核心專利,再授權國外的加密礦機製造公司生產晶片和礦機,但是該方案有一定的稅務風險,在具體運用時需要再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