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項由哈佛大學主導的備受爭議的研究探討了與美國比特幣挖礦設施相關的空氣污染問題,研究指出美國的比特幣挖礦顯著增加了跨州的有害細顆粒物,在2022年中到2023年中的一段時間裡,有190萬美國人暴露在較高濃度的細顆粒物中。
研究人員追蹤了美國34個最大的比特幣礦場,表示它們消耗了32.3 TWh的電力——比洛杉磯市多33%,其中85%的電力來自化石燃料。
哈佛大學TH Chan公共衛生學院的弗朗切斯卡·多米尼奇博士和吉安盧卡·圭迪(Gianluca Guidi)教授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表示:「在美國,比特幣礦場大多未受到監管,正在成為美國環境健康和空氣污染監管的一項新興重大挑戰。」研究人員指出,比特幣挖礦的「巨大」經濟需求和跨州聯邦政府限制了地方性監管機構。
這項研究也受到數位資產行業的能源專家的評論,部分能源專家批評該研究“有嚴重缺陷”,認為它誇大了比特幣挖礦對空氣污染的影響。
能源和環境可持續性專家丹尼爾·巴滕(Daniel Batten)認為這項研究“嚴重有缺陷”,並認為研究“看起來像是結論已經定下'比特幣挖礦必須看起來糟糕',然後去尋找支持這個結論的數據和方法論。”
巴滕是氣候技術投資者,CH4 Capital的共同創辦人兼管理合夥人,也是最大的公開比特幣礦業公司MARA的顧問委員會成員。巴滕具體指出,研究人員使用了邊際排放核算方法,而非標準的排放核算方法,並且未揭露其局限性。
PowerBeats認為,挖礦作為運作和維護區塊鏈網路的方式,其使用傳統能源造成環境污染是業界的共識。比特幣挖礦是否造成環境污染的本質問題不在於計算方式是否合理,而在於是否將能源消耗造成的污染降至最低,是否採用可清潔能源代替傳統能源——就像純電動汽車代替燃油汽車。
DeCloud助力節能減排
DeCloud即去中心化雲端算力,結合區塊鏈技術、智慧合約、隱私技術、加密貨幣、智算超算、AI技術等建構一個去中心化算力平台,讓閒置算力資源上鍊流通並交易,發揮算力的最大價值。
DeCloud輔助環境節能減排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將閒置的被浪費的算力資源充分利用從而節能減排,一是鼓勵算力節點採用新能源優化算力供給來源。
充分利用閒置的被浪費的算力資源
根據Flexera的報告,2022年企業購買雲端的有效使用率只有68%,代表有32%的雲端資源被浪費。另一方面Gartner預計2022年雲端支出將達到近5,000億美元,這意味著粗略估計有1,600億美元的雲端支出被浪費。如果能將被浪費的32%的算力資源充分利用,綠色低碳的目的將進一步達成。
DeCloud透過整合閒置的被浪費的算力資源,進一步提升整體算力資源的利用率,從而進一步節能減排。舉例來說,這意味著深夜大廠的GPU、伺服器依然可以持續提供算力供應給時差較大地區的遊戲玩家,釋放閒置的算力資源,再透過鏈上自動化交易和執行滿足算力需求方。
激勵綠色節點參與、推動再生能源使用
去中心化雲端算力平台的好處,就是可以製定政策和措施來激勵算力節點更多的使用再生能源,讓玩家、、中小企業、使用者等算力需求方使用透過再生能源提供的算力,如此形成一個「綠色算力」的正向循環系統,從而在根本上放棄對環境造成污染的傳統能源,進一步節能減排。
像去中心化雲端算力平台PowerVerse即可透過平台的激勵機制鼓勵使用綠色能源的節點加入。例如平台可以激勵使用風電/光伏等再生能源的算力節點,並對此「綠色節點」提供更高的權重和更高的收益激勵,形成「用綠電,獲得更高收益」的正向循環,推動更多算力節點業者轉向綠色能源供電,逐步取代傳統高碳能源。平台還可以向用戶優先展示“綠色節點”,並對使用“綠色節點”的用戶發放優惠券等製定係列激勵措施。
挖礦業和市場急需探索
挖礦在中國不符合法律法規,是被明確禁止的行為,因而國內對挖礦造成的環境污染的議題並未形成一個主流市場。由於美國並未禁止挖礦市場,才會帶來環境污染的社會議題討論。
這項哈佛大學的研究表示隨著加密貨幣和人工智慧資料中心需求的增長,挖礦造成的環境污染的風險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引發更大的公共衛生風險。如果去中心化網路作為未來AI、元宇宙等前沿科技等基礎設施,形成「AI+Web3」、「元宇宙+Web3」的格局,那麼維護和運作分散式網路的需求將會強勁成長,並形成龐大的市場規模。
屆時,挖礦仍像今日一樣採用傳統能源作為驅動必然不是理想的結果,如何將環境污染降至最低,如何讓節能減排創造更大效益,會是挖礦產業和市場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