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an@Foresight Ventures
1.認識DeSci —> 質疑DeSci —> 理解DeSci
1.1 認識DeSci
痛點:
關於research 或knowledge 週邊IP 維護、觸達、歸屬權、收益分配的基礎設施的滯後一直是一個痛點,尤其是在學術界。
那麼,在知識共享、發現的複雜領域中,如何平衡安全性、透明度、獎勵機制和可訪問性始終是一個持續的難題。傳統模式通常依賴集中式驗證系統,這可能限制了包容性和廣泛參與。此外,現有系統可能無法充分獎勵或認可知識貢獻,這可能影響全面、集體知識庫的發展。
解決的問題:
促成DeSci 的中心思想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平等地獲取任何level 的科學和知識,科學研究的過程也應該是對大家公開透明的。因此,DeSci 致力於創建一個生態系統,使得知識的貢獻者可以被激勵並且分享他們的research,任何人都能permissionless 地瀏覽甚至迭代這些內容。
這就創造了一種截然不同的科學研究體系,在這個新模式中:
- 資金的分配由公眾透過DAO 等機制決定,與傳統科學中由小型、封閉的中心化團體控制的做法形成反差。
- DeSci 的願景也在於促進了全球範圍內各種資源的動態合作,某種程度上是對傳統科學中由中心化機構設定的合作限制的突圍。
- 資金的流動更透明,也在web3 加持下探索了更有效率的經濟體系,與傳統科學中耗時的資金決策方式截然不同。同時,代幣和聲譽的激勵,peer-review 的價值也被更強調
- 知識的貢獻者可以透明地分配他們產生的智慧財產權,這與傳統科學中智慧財產權歸屬於所屬機構且訪問途徑不透明的情況不同。 DeSci 也鼓勵分享包括未成功嘗試的所有研究數據,以解決傳統科學中僅分享成功結果實驗的出版偏見問題。
1.2 質疑DeSci
DeSci 的初衷是為科學家或學者建立一個共享學術研究,獲得research IP 歸屬權的生態,而對於其他用戶,參與感更多在於對這些學術研究更輕易地觸達。本質上來說,學術的象牙塔還是沒有被打破,這個生態裡的核心玩家依然還是最頂尖的學者。
在什麼場景下一個普通人會去在意如何更輕易的觸達一篇學術報告?
恐怕除了在大學熬夜趕paper,畢業後就很難再有這樣的需求了。從某個角度說,我們必須承認貢獻有價值的學術IP 的能力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但從審視賽道和敘事的角度來看,這就是DeSci 的問題所在,他太過於清真和高尚了,以至於很難發揮web3 真正可以賦予他的價值,即社區效應和高效的經濟體系。聚焦一點看,DeSci 的基礎並不是一個開放的知識貢獻平台,而是應該是一個基於高效token 體系和強大社區效應的活躍生態。這種經濟的基礎在於用戶的廣泛參與,如果用戶並不能真正參與玩法中,沒有足夠的動力持有並且交易token,那麼幣價、流動性和經濟系統就無法支撐。
因此,核心玩家只是scientist 顯然不make sense,也無法形成一個可持續的機制。
2. 什麼樣的DeSci 更make sense
2.1 理解DeSci
Science =/= Knowledge
Desci 不應該只是科學家的領域,而應該是降低一般人接觸science 的門檻。所以盡量避免用「science”,而是多提「knowledge」。 Science 天然為DeSci 設了一道門檻,而knowledge 可以是任何形態任何領域的數據。
而貢獻自己專業領域或有興趣的知識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吸引力且容易產生裂變的事情。因此,對「science」格局的開啟讓社群的參與成為可能,也使得web3 能發揮它最大的價值。
我認為DeSci 應該是一個金字塔結構,把知識共享全連結的參與者和貢獻者劃分了不同等級,每個角色都不可或缺。學者作為金字塔頂端的參與者,貢獻最核心的DeSci 本身的價值,同時也為項目帶來爆點,拿新藥研發這個場景看,DeSci 如果能參與或促成某種藥物的上市,對賽道和項目帶來的聲量都是無法估計的。社群使用者作為金字塔底層的參與者也有底層的玩法,他們維持了整個生態和經濟體系的高效運作。
2.2 DeSci 的基石— BIO
2.2.1 BIO 介紹
BIO Protocol 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科學金融基礎設施,旨在透過社區的協作,促進生物技術創新。它為全球社區,包括患者、科學家和生物技術專業人士提供資助、開發和治理科學智慧財產權的工具,以加速生物技術研究的商業化。
核心功能與運作機制:支持生物技術去中心化組織- BioDAOs
2.2.2 BIO in-depth
1)技術細節
Bio Protocol 的技術堆疊和架構設計旨在支援生物技術IP 的代幣化和鏈上治理。
- 透過開發客製化的公鏈確保bio science 的技術以及開發、商業化、交易流程透明、可驗證和安全,同時降低交易費用。
- IP-Token 機制基於SC,每個IP 資產都有獨立的代幣,並定義其所有權和交易規則,用戶可以透過交易獲得其部分或全部所有權,在保護bio science research ip 的同時為二級市場中流通和交易創造可能性。
- 基於DAO 的架構的,成員透過BIO 代幣投票來管理和資助科學研究計畫。每個DAO 可以聚集專門的科研領域,例如VitaDAO 聚焦於長壽研究,CryoDAO 專注於冷凍學等。
2)運作模式分析
1.BioDAO
BioDAOs 是BIO Protocol 生態系內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每個BioDAO 專注於一個具體的科學領域,最著名的就是vitaDAO。 BioDAOs 透過BIO Protocol 獲得持續的資金、流動性和基礎設施支持,以加速研究進展並提高專案成功率。
其中,母平台BIO Protocol 為BioDAOs 提供:
- fund:每個BioDAO 在獲得批准後,會從BIO Protocol 財庫中獲得啟動資金。這筆資金幫助BioDAOs 獲得初始資本以支持早期研究項目,擴大影響力。
- 流動性支援:BIO Protocol 負責為BioDAO 提供鏈上流動性。這使得BioDAOs 可以專注於科學研究,而無需擔心市場流動性管理問題。透過流動性支持,BIO Protocol 有助於提高BioDAOs 代幣的流通性和市場價值。
- 治理:BIO Protocol 透過持有多個BioDAO 的代幣,建立了一個元治理層。 BIO 代幣持有者可以透過元治理對多個BioDAOs 的營運、資金分配和發展方向進行參與和決策。這種機制確保了生態系內的BioDAOs 在資金流向、研究優先順序上實現協調。
- IP 商業化:BIO Protocol 透過其IP 代幣化機制,幫助BioDAOs 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可交易的智慧財產權資產。這個過程讓BioDAOs 將科學研究計畫的智慧財產權代幣化並在鏈上交易,幫助科學研究成果獲得早期資本支持並實現智慧財產權的市場價值。
- 標準化框架:BIO Protocol 提供BioDAO 創建和運作的標準框架,包括代幣經濟學設計、治理結構和資料管理工具。透過標準化的框架和支持,BIO Protocol 降低了新BioDAOs 的創建難度,使其更快進入市場並有效運作。
2.Curation
BIO Protocol 的curation 機制旨在選擇和支持最有前景的BioDAOs 加入BIO 生態系統。策展是一個由BIO 社群驅動的過程,透過這種機制,社群成員可以幫助決定哪些新興的科學組織值得獲得資金支持和生態資源。
Curation 的流程
- 提交申請:新的BioDAO 申請加入BIO 生態系統。申請的BioDAO 必須具備明確的科學研究方向和初步的治理結構,確保其能有效地推動其研究目標。
- 投票支持:BIO 代幣持有者可以選擇將他們的BIO 代幣鎖定,並獲得投票權(vBIO)。 vBIO 持有者使用這些投票權對候選BioDAO 進行投票,以決定是否支持其加入生態系統。
- curation 獎勵:如果某BioDAO 的申請成功,投票支持該BioDAO 的vBIO 持有者可以獲得以下獎勵:
- 投票支持者將獲得參與此BioDAO 白名單融資的機會,並優先投資該BioDAO 的代幣。
- 支持者將獲得該BioDAO 提供的產品、數據或服務的優先存取權或折扣。
- 加入生態系:成功通過策展流程的BioDAO 將獲得來自BIO Protocol 的初始資金和支持,同時被納入BIO 生態系統。 BIO Protocol 將繼續為其提供資金、流動性和治理支援。
3.獎勵機制
Bio/Acc 獎勵以BIO 代幣的形式提供獎勵,包括以下場景:
- 透過BIO launchpad 進行的初始代幣拍賣
- 科學研究資助,即IP 代幣的發行
- ip 相關的消費性產品發售
- 產品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同時獎勵也可以直接流向BioDAO 產品的用戶:
- 參與臨床試驗或自行報告健康數據
- 使用/ 購買產品,如Follistatin、Vitarna、電子植入物等
4.ip-token
- BioDAOs 發展並持有IP 代幣的所有權。每個BioDAO 通常持有一個與其特定科學研究領域相關的IP 代幣組合。例如,VitaDAO 開發並擁有VitaRNA 和VITA-FAST 的IPTs 股權。
- IP Tokens 的運作方式:除了潛在的分潤權,當獲得IPTs 時,IPT 持有者可以從以下方面獲益:
- 治理權:參與與智慧財產權的開發、管理和授權相關的關鍵決策。
- 優先存取:優先或優惠以獲得與該智慧財產權相關的創新、合作或未來機會。
2.2.3 我們為什麼要投資BIO
在科學研究領域如何平衡安全、透明、激勵一直沒有解決方案。 BIO 建構了目前最大的DeSci 平台,在確保安全和透明的同時,將極具金融化價值的science research 金融化,透過無數經過社群篩選的BIO 子網路(eg vitaDAO)將使用者創造的價值商業化並且透過分潤回歸用戶。因此,$BIO 會持續捕捉所有DeSci 子網創造的價值,是DeSci 領域最有價值的token。從長期看,人對health 和longevity 的需求會持續增加,BIO 將相關領域的參與和使用門檻極大的降低,是一個值得長期押注的項目。
產品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累積和迭代,在生態中出現過vitaDAO 這樣的明星項目,可以證明產品的運作模式可行並且資本、學界對產品的需求是存在的。同時,創始團隊在科學研究和web3 領域都有很強的經驗,James 是orangeDAO 的創辦人,也作為創辦人參與了YC19W;Paul 是vitaDAO 和molecule 的創辦人,團隊在DeSci 領域有最頂級的影響力。
3. More than DeSci
DeSci 帶給業界的想像空間絕不只侷限在conduct research 或drug discovery 上。就像之前討論的,如果把DeSci 的範圍僅僅在science 上,那麼這個賽道的價值和規模化能力都會被極大地限制。如果把knowledge 共建的概念加進來,注意這裡的knowledge 可以是任何領域、任何維度、任何大小的數據,那麼建構DeSci 的過程更像是建構了一個龐大的動態資料庫。
DeSci + AI 怎麼做?
進一步說,DeSci 應該把知識碎片化,與其說DeSci 建構了一個去中心化的research 平台,不如說DeSci 在創造一個大家都有機會參與知識共建的體系。這種做法也天然地和web3 的社群屬性相輔相成,DeSci 的生態中會促成不同領域的資料組織,例如Gym DAO 集合了一群對健身感興趣或掌握了一些相關知識的人,Longivity DAO 集合了一群對生物醫學有興趣的人,甚至是賞金任務的DAO。例如一個導航模型,需要拿一個地區的不同街道的車流量、地形數據,這並不是非常成體系的數據,但確實是散戶可以收集的。這些參與其中的使用者可能是這個領域的專家或愛好者,在DeSci 的祝福下,任何人貢獻的知識都有機會被其他貢獻者不斷豐富,而DeSci 也允許每個參與者所貢獻的數據產生價值獲得持續的分潤。
這裡最大的魅力在於,任何一個人的知識和數據一定是有限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數據都或大或小存在價值,任何research 的conduct 都是需要從最基礎的knowledge 開始累積。如果透過社區共建的方式將碎片化的資料收集起來形成規模化的資料集,會產生1 + 1 > 2 的化學反應。
如果真正要把這套基於web3 的知識庫做起來,最首要的任務就是做社群、提升user base 來產生裂變,甚至冷啟動階段onboard researcher 都是次要的。這個和大多數DeSci 的玩法就不一樣,但這種方式我覺得更加crypto native。散戶參與並且持有token 的動力就是透過staking 加入數據組織貢獻數據,來獲得激勵或質押的收入。貢獻的數據越有價值,那麼這個數據被引用或關聯的次數一定越多,那麼更多有價值的數據會使得相應的數組組織獲得更多的外部收入和原生激勵,因此這樣的機制在激勵用戶參與的同時也促進了數據品質。
但在這樣龐大的系統中,一定會有貢獻很少或濫竽充數的用戶,但其實這些垃圾數據的產生也不影響系統的運作,這些用戶也會被允許去提供數據,從而參與staking 碰運氣賺點最低檔位的社群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