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由萬向區塊鏈實驗室主辦的第六屆區塊鏈全球高峰會在上海外灘W酒店盛大開幕。萬向區塊鏈董事長兼總經理肖風博士在峰會主會場壓軸登場,發表了題為《區塊鏈應用模式的終極猜想》的演講。肖博士認為,區塊鏈技術將在優化改進的過程中迎來應用的大規模爆發。區塊鏈的終極應用模式將是透過高度整合各項功能讓區塊鏈成為公共基礎設施,進而降低創業門檻、激發創新熱情、催生偉大應用。

肖風:第六屆萬向高峰會演講全文-區塊鏈應用模式的終極猜想

演講全文如下:

蕭風:時間到了下午六點鐘,非常感謝大家不離不棄,一整天在這裡聽各位嘉賓的分享也很辛苦。

我的演講題目《區塊鏈應用模式的終極猜想》,首先申明這是一個猜想,也許有一部分有道理,但絕對不是全部有道理。我們看到區塊鏈,尤其是公鏈,可以肯定地說到今年年底整體的技術框架已經搭建完成了。 Dfinity將於12月31號正式上線。今年年底,隨著像這樣的專案陸續上線,基本上可以說區塊鏈的整體架構完全搭建完成了。這有點類似90年初TCP/IP協定的確定進程。

當然未來兩三年,區塊鏈的整體模型和框架還有很大的優化改進空間,但可以預見從今年年底開始,區塊鏈將一方面經歷技術框架的不斷優化,另一方面則是應用的大爆發。

區塊鏈的應用到底會如何大爆發?這是我今天試圖探討的一個主題。思考區塊鏈應用的方向或爆發程度的時候,我自己從應用分層的角度理了一個框架。這個框架從上往下看就是從網路到區塊鏈,從下往上看則是從區塊鏈到網路。從分散式網路、分散式資料庫、分散式計算到分散式帳本。分散式帳本是網路已經有的東西。當然有了區塊鏈以後,分散式儲存和分散式運算,和網路概念裡面的分散式儲存和運算已經不一樣了。一方面它是分散式,同時比分散式更去中心化。例如Dfinity號稱的網路計算機,為什麼它說是網路計算機,而不是區塊鏈計算機呢?因為就分散式運算來說,確實裡面很大一塊內容是網路範疇裡面的東西,而不是純粹的區塊鏈上的東西。溯源存證雖是區塊鏈應用,但其實裡面還包含了網路技術的成分。分散式帳本是一個分界線,越過分散式帳本再往下走、往深走,越來越區塊鏈化,用到的更多是區塊鏈的技術。

到了分散式治理尤其如此。不管是分散式治理涉及的經濟模型還是共識演算法用到的都是區塊鏈技術。因為要用社群治理機制的話,需要設計一個很好的共識演算法。分散式治理之下,再往深處走就是分散式應用。分散式應用再往下走,就成了加密經濟體。一個完整的分散式商業世界,就這麼搭建出來了。

不是說到了分散式商業才有區塊鏈應用,每個層次都有區塊鏈的某個應用,只是有些應用和互聯網產生的交集大,有些應用更像一個純粹的區塊鏈應用。這是我從應用角度做的分層。把網路的技術、區塊鏈的技術打碎了,放到這樣幾個層次來看。不完全拘泥於科技的先後或分層,對我們思考區塊鏈的終極應用會有新幫助。

從有電腦或資訊科技以來,可以看到在應用方面,這些技術的應用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純粹的資訊化技術時期。在70、80、90年代,那時資訊科技支撐著一些商業應用。大家用的軟體系統可能有十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行程式碼。第二個階段是網路平台時期。網路平台把很多複雜的軟體下沉為基礎設施。第三階段是區塊鏈時期。區塊鏈進一步把網路平台下沉為基礎建設。研究整個資訊科技和數位科技的應用,就會發現過去幾十年間,我們不斷把應用層下沉為基礎設施,然後為應用層帶來新變化。區塊鏈帶來的下沉最後產生了分散式應用。

有人說金融已經完全場景化了。有一句著名的話:「銀行服務到處都在,就是不在銀行。」但為什麼金融會場景化?金融服務都變成根據具體場景提供?從基礎建設的角度來看,其實是金融服務被下沉為了基礎建設。金融服務本身是很好的商業應用,隨著科技的發展,逐漸變成基礎建設。以第三方支付為例,它原來是個利潤豐厚的行業,大家在追捧,結果卻發現它賺不到錢。第三方支付最能為誰所用呢?答案是網路公司。因為第三方支付對於社交、電商、外帶、共享單車等網路公司來說已經成為了免費的​​行業公共基礎設施。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網路產業裡原來非常顯赫的應用層也逐漸下沉為基礎建設。

區塊鏈是這種下沉的集大成者。這一點我稍後具體闡述。從軟體系統、網路平台到區塊鏈,在這種下沉的過程中,軟體系統在設計之初使用起來其實非常複雜。例如在沒有瀏覽器的時代要用命令列去運行Windows作業系統裡的各種軟體。但又有多少人會用命令列呢?所以最初的Window系統是一個非常難學習、難以普及的資訊科技應用。

到了網路平台,這些複雜的軟體系統通通下沉了。網路平台以APP的方式,提供了非常輕、非常簡單、非常容易操作的應用,例如微信。微信這樣的應用背後雖然是一個龐大的軟體系統,需要幾十萬行程式碼支撐,但對使用者來說,就只是一個操作簡單的APP。大爺大媽也能用它發紅包,甚至搶紅包的速度比年輕人還快。

到了區塊鏈時代,APP也將繼續下沉。區塊鏈時代使用的是智能合約。它就像一個小程序,比APP更簡單。一個APP要用到數萬行程式碼,但一個智能合約可能只要幾百行、幾千行程式碼就能形成一個應用。

另外,網路平台是需求端驅動的,也就是消費者驅動網路的運作。到了區塊鏈時代不再是消費者驅動了,而是由開發者驅動,因為區塊鏈是對開發者友善的網路。目前發展最好的區塊鏈系統都是由開發者社群建構的。任何沒有開發者社群的區塊鏈系統,一定沒有生命力。

但區塊鏈時代為什麼不是C端驅動的呢?正如今天早上V神提出的:區塊鏈為什麼沒有殺手級應用?因為它是個殺手級網路。它是由開發者驅動的網絡,由供應端驅動網絡發展,最後達到消費端。由此可見,區塊鏈與網路截然不同,在區塊鏈上創業和在網路上創業也非常不一樣。

下面我將透過兩個案例解釋什麼是區塊鏈應用的終極模式。第一個案例是今天好多演講嘉賓都談到的Uniswap。兩個年輕人透過500行代碼取代了一個需要十萬或幾十萬名代碼或幾十萬行代碼支撐的中心化系統。這個案例說明什麼呢?它非常有預示性和預見性。讓我們看到基於區塊鏈的應用絕對不能透過5萬、10萬行程式碼來完成一件事。智能合約不能是5萬、10萬行程式碼組成的,只能有幾百、幾千行程式碼。 Uniswap雖然有缺陷,但只要幾百、幾千行程式碼就能超越數萬行程式碼支撐、上千人來運作的系統。這樣一個成功的案例可能預示著基於區塊鏈的應用應該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透過智能合約來提供應用,而所有的智能合約就只需要幾千、數萬行程式碼。 Uniswap之所以透過幾百行、幾千行程式碼就能取代這麼一個中心化系統,是因為區塊鏈在整合各種技術,下沉成為基礎設施方面做得最為徹底。前面我講的分散式網路、分散式資料庫、分散式儲存、分散式運算、分散式帳本、分散式治理都成為了免費的​​基礎設施。例如公鏈,無須許可,也不需要開發成本,大大降低了年輕人的成本。我們也沒聽說Uniswap去融資。反倒是它成功以後,資本開始倒追它。但在網路時代,你能說不需要資本就能創業嗎?網路時代的任何一個應用,不要說讓網路巨頭搭載在你上面,就算是你搭載在它上面,它對你都會有很多審核和許可流程。但在公鏈上就沒有這些審核和許可流程。

我看到一個demo,就是Dfinity,用1000行程式碼寫了一個去中心化的TikTok,當然它還只是一個demo。期待Dfinity主網真正上線以後,看到一個用1000代碼寫出一個把TikTok取代的去中心化應用。如果這件事情能成真,就堅定了我對區塊鏈應用模式的終極猜想:基於區塊鏈的應用就是只需要幾百、幾千行程式碼的智慧合約。

這兩個案例很有預示性,也許這就是區塊鏈應用發展方向。區塊鏈成為應用的基礎設施,整合儲存、運算、激勵、帳本、身分、帳戶、地址等多種功能,形成具有以下特點的商業基礎設施:

特點一:必須開源。如果不是開源,就不可能成為受人信任的基礎設施。

特點二:必須開放。也就是無須許可,創業者不需要得到任何人的認可,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

特點三:共享共治的治理機制及共享的利益分配。從Shareholder變成Stakeholder,這就是區塊鏈帶來的改變。利益相關的資本主義,是一個共享的資本主義機制,而不是中心化的資本主義機制。同時它應該是分散式、去中心化、自組織的。雖然區塊鏈是公共基礎設施,但已經沒有實體公共基礎設施自然帶來的弊端,也就是「公地悲劇」。

我個人非常期待今年整體架構搭建完成之後,區塊鏈這樣一個基礎設施在未來兩三年能持續優化,優化到能夠承接大規模的殺手級應用。這樣的運行意味著什麼呢?它意味著任何一個懂程式碼的人都可以在這個平台上低門檻、低程式碼、低資本、低營運、自由地部署自己的應用程式。這個應用程式可能只有1000行、500行程式碼。這個應用程式變成了什麼?變成了高可信、高可靠、高安全、高收益、高分散的應用。這樣的應用是網路世界無法帶來的,只有區塊鏈世界才可能帶來的。

大家設想一下,在這樣一個自由發行應用程式的基礎設施上,中國1000萬個創業者可以自由創業。我相信湧現出來的偉大應用一定比在原來高門檻、高程式碼、高資本投入、高營運的網路時代多得多。在那個網路平台上,全中國只有20萬人有創業的資格,因為當時創業要具備很多條件。要找到資金、人力、成立公司,為應用程式找流量平台、營運流量。儲存、運算、信任等等都需要自己解決。但在區塊鏈上,這些統統都是免費、自由的公共基礎設施,從而降低了創業門檻,讓有資格創業的人從20萬變成了1000萬。 1000萬人裡面出現偉大應用的機會,肯定比20萬人大得多。

綜上所述,網路的應用解放了消費者,區塊鏈的應用解放了開發者,解放開發者就是解放創業者。所以只有基於區塊鏈才可能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區塊鏈是適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最佳平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