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0x9999in1, MetaEra
1930 年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給世界經濟留下了一道難以癒合的傷疤。那場以「保護本國產業」為名的關稅大戰,最後演變成全球貿易的災難性萎縮,加劇了大蕭條的深度與廣度。近百年後,貿易保護主義的幽靈仍在徘徊。
2025 年4 月,隨著美國宣布對華商品加徵關稅至125%,全球市場再次感受到熟悉的寒意。而中國商務部迅速回應,稱若美方繼續“關稅數字遊戲”,中方將“不予理會”,並保留進一步反制的權利。同時,川普政府卻對75 個國家拋出「90 天關稅暫停」的橄欖枝,將普遍稅率降至10%,唯獨將中國、墨西哥和加拿大排除在外。這種極具針對性的貿易策略,不僅讓中美經濟脫鉤的風險陡增,也讓加密市場——這一全球資本流動的新戰場——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
《斯姆特- 霍利關稅法》的警示
歷史從不簡單重複,但總是能提供某種警告。 1930 年代《斯姆特-霍利關稅法》誕下的悲劇在於,各國在報復性關稅的惡性循環中集體沉淪,最終導致國際貿易體系崩潰。 《斯姆特-霍利關稅法》作為20 世紀最具破壞性的貿易政策之一,其歷史教訓深刻警示當代決策者:貿易保護主義從來不是解決經濟困境的良方。 1930 年,美國國會通過這項法案將進口關稅平均提高至59% 的歷史高位,初衷是保護受大蕭條衝擊的國內產業,卻引發了災難性的連鎖反應。
全球主要貿易夥伴迅速採取報復性關稅措施,導致國際貿易體系在1929-1934 年間萎縮近三分之二,美國出口額暴跌70%,全球失業率進一步惡化。這項政策不僅未能挽救美國經濟,反而使大蕭條延長並深化,暴露出貿易保護主義的致命缺陷:在全球化經濟中,單邊築高貿易壁壘必然導致"迴旋鏢效應"。更深遠的影響在於,該法案摧毀了國際多邊貿易合作的基礎,助長了經濟民族主義情緒,為後續二戰前的國際經濟秩序崩潰埋下伏筆。
近百年後的川普關稅棒
2025 年發生的關稅大戰相較1930 年的不同之處在於,美國正試圖用「選擇性關稅戰」重塑全球供應鏈——一邊對中國極限施壓,一邊對多數國家暫時緩和。這種「分化瓦解」的策略看似精明,實則暗藏風險。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早已不是1930 年代被動接招的貿易弱國。在美方宣布加徵關稅後,中國並未立即採取對等報復,而是以「不予理會」的姿態冷處理,同時加速推進「去美元化」佈局。這種戰略定力讓市場意識到,新一輪貿易戰可能不會演變成1930 年代的全面混戰,而是一場更持久的消耗戰。
加密市場先天擁有「流動性」敏感體質
川普政府"解放日" 關稅政策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盪,加密市場遭受全面衝擊。比特幣從83,500 美元跌至74,500 美元,以太坊跌幅更大,從1,800 美元降至1,380 美元,山寨幣總市值更是腰斬超40%。市場流動性顯著收縮,比特幣月度資金流入從峰值1,000 億美元驟降至60 億美元,以太坊轉為淨流出60 億美元。雖然出現了大規模"投降式拋售",但隨著價格下探,虧損規模逐步縮小,顯示短期賣壓可能趨於耗盡。
從技術面來看,93,000 美元成為比特幣重拾上漲動能的關鍵阻力位,65,000-71,000 美元區間是多頭必須守住的核心支撐區域(該數據援引自Glassnode)。目前市場已進入關鍵階段,若跌破支撐位將導致多數投資人陷入浮虧,可能引發更劇烈的市場調整。整體來看,加密市場對全球流動性變化極為敏感,而此次關稅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已造成廣泛衝擊,市場能否穩定將取決於後續政策走向和資金回流情況。
總之,加密市場在這場博弈中既是被動承受者,也是主動變數。試想:當國際局勢緊張,全球貨幣體系處於動盪之中時,投資者還能去哪裡尋找一種稀缺的、全球性的、不受任何政府或實體控制的數位價值儲存手段呢?或許,當舊秩序的信譽被貿易戰侵蝕,新體系的種子悄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