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 年4 月8 日

活動名稱:香港加密金融論壇

主持人:Vito,MetaEra 創辦人

來賓:何一,幣安聯合創辦人

4 月8 日,在剛舉行的香港加密金融論壇(Crypto Finance Forum) 上,幣安聯合創始人何一透過線上方式參與爐邊對談,與MetaEra 創辦人Vito 探討了幣安的發展路徑與加密金融的新趨勢。

何一首先回應了她近期在社群平台上「高頻上線」的原因,她認為創辦人必須站在一線,傾聽用戶聲音、感知產業變化。她也坦言,無論是產品打造、社群建設,或是合規溝通,都應回到最核心的一點:「是否為使用者解決了真正的問題」。

在分享中,她也對當前市場熱門的細分賽道表達了看法:與其盲目追逐概念,不如腳踏實地解決需求;商業模式清晰、用戶願意付費,才能支撐一個Web3 項目真正走得長遠。

以下為完整對談實錄整理:

開場

Vito:

大家好,歡迎來到今天的爐邊對話環節。我們非常榮幸請到幣安聯合創始人何一女士,來與我們探討「從幣安的發展看加密金融的新趨勢」。

關於重返社群平台的原因

Vito:

今年以來,特別是農曆新年之後,我們觀察到一個明顯的變化:一姐開始在X(推特)上高頻活躍,與過去幾年形成了鮮明對比,有些人甚至懷疑是不是代運營。能不能請您聊聊,背後發生了什麼變化?

何一:

幣安的老用戶可能知道,我一直自稱是「首席客服」。從2017 年開始,我就活躍在各類微信群組、微博等社群平台上,和使用者進行高頻互動。這樣的互動能讓我更敏銳地發現產品的問題和使用者的訴求,並且及時帶回產品團隊。

如今,矽谷流行「Founder Model」──創辦人要站在第一線。我覺得我們從一開始就是這種模式。只是因為微博被封,導致我一度退出了中文圈的社群媒體。

而英文圈大家知道,過去CZ 在網路上非常活躍。現在他卸任後,我們發現幣安在中文圈和用戶之間的溝通有些脫節,所以我重回社群媒體「戰場」。

另外,我常和管理團隊強調,我們服務的對像其實有兩類:一是用戶,一是員工。外部使用者要被聽見,內部員工也要被支援。身為管理者,我們要營造一個讓員工願意拼、願意驕傲地說「我在幣安」的氛圍。

幣安的本質是三件事:第一名是做出好產品,第二是服務好用戶和員工,第三是做好與監管的溝通。這三點構成了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高頻互動背後的邏輯與挑戰

Vito:

感謝一姐的分享。那我想追問一下,高頻互動帶來了哪些階段性成果?有沒有在過程中發現一些新問題?未來會繼續維持這種高頻嗎?

何一:

我當然希望能「複製」出很多我,讓更多員工、高階主管擁有「首席客服」的意識。如果他們做得比我更好,我才能退下前線。

不過現實情況是:我們已經進入Web3 時代,訊息傳播從「單向」走向「多向」,每個人都是資訊節點。這帶來的問題是資訊過載,99.99% 的資訊可能對你無用,但那0.01% 的「真金」又極具價值。

此外,當每個人都是KOL,訊息傳播在過程中就容易被扭曲、失真,甚至演變成謠言。這些謠言都很荒謬,但你無法花時間一一澄清。

所以你需要強大的意志力和堅定方向感。你知道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去哪裡。負面聲音難以避免,但你要能扛得住,也要意識到:這是所有成熟創始人必須面對的「煉獄」。

從陽光普照到Alpha 2.0:背後主線邏輯

Vito:

你提到「陽光普照」錢包空投、鏈上發射Alpha 2.0 等多個動作,背後有統一的戰略邏輯嗎?想達到怎樣的目標?

何一:

我們必須承認一點:幣安錢包跟業界頂級錢包相比,確實還有差距。當產品力不夠強時,我們就要在其他方面多努力,讓使用者等等我們,我們會做得更好。

歸根究底,任何產品都要回到使用者的核心需求。很多人把錢包和交易所分得很清,但其實用戶早就「混用」了這兩個服務。

錢包只是錢包的話,那為啥鏈上錢包用戶在做交易,而交易所不能當錢包?我自己就是交易不頻繁的用戶,我的交易所帳戶就是我的錢包。

今天很多鏈上錢包不需要KYC,也不需要反洗錢審核,可以交易上百萬個代幣;而中心化交易所有更高的合規門檻,只能上線幾百個幣。這不是誰高誰低的問題,而是監管政策下的不同選擇。

幣安錢包之所以保守,是因為我們曾經吃過虧,不能再在合規上翻車。這是責任,不是「蠢」。

產業趨勢的變化與幣安的適應

Vito:

所以幣安的一系列調整,其實也是對產業趨勢變化的反應。你覺得目前整個加密產業發生了哪些本質性變化?

何一:

行業確實在變。早年,加密貨幣是極客和理想主義者的小圈子。但今天,連最主流的傳統金融系統,例如美國政府,都開始接納它。為什麼?因為技術一旦被證明有價值、能提升效率,它就能被主流吸收和利用。

加密ETF 就是一個標誌,它是傳統金融和加密世界結合的產物。監管也在趨於明朗,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推出具體框架。

另一方面,加密產業本身也從最初的公鏈、交易所,發展出了更廣泛的應用層,例如穩定幣跨境支付、DeFi、甚至DePIN 等場景,已經擁有實際使用價值。

這就像矽谷從60 年代的嬉皮士,到今天成為科技中堅。 Web3 也是一樣,早期叛逆,但終將成熟,最終服務大眾。

不糾結賽道,回歸用戶需求

Vito:

那你怎麼看現在各種「賽道」——DeFi、RWA、DePIN 等等?你更看好哪個方向?

何一:

我覺得比起「看好哪個賽道」,更該問:你解決了什麼問題?有沒有人願意為你的產品付費?

很多Web3 創業專案的問題是:沒有商業模式,說得深奧但用戶聽不懂,用數據刷一波上交易所就結束了。這是不可持續的。

我們不能只是追逐概念。你解決了誰的什麼問題?用戶規模多大?這個產品有沒有剛需?這才是真問題。

我也不喜歡「Web2 vs Web3」這種標籤化區分。本質上,人性是相通的,生意也是通的。不管你用不用區塊鏈,只要你能做出真正有用、願意回饋社群的產品,就值得尊敬。

成功的公司都有幾個共通點:

1.天時:站對時代風口;

2.地利:你擅長的事有沒有做對;

3.人和:有沒有一支可靠的團隊;

4.極致意志力:能不能扛住所有的難。

你看英偉達、特斯拉,甚至幣安,很多時候都是「死裡逃生」,但就是因為我們比別人多堅持了一步,才活下來了。

結語

Vito:

感謝一姐精彩的分享!今天時間有限,但內容非常豐富。如果大家還想進一步關註一姐的動態,歡迎追蹤她的推特,也歡迎繼續關注MetaEra。再次感謝一姐,也謝謝在場的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