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ancy,PANews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期L2計畫ZKsync因空投分送合約被黑事件引發的信任危機尚未平息,其開發商Matter Labs又因涉嫌竊取智慧財產權,捲入法律糾紛與輿論漩渦。
Matter Labs遭BANKEX起訴,被指控挪用技術並帶走核心開發團隊
今年3月19日,數位資產銀行平台BANKEX執行長Igor Khmel及其關聯實體在紐約州最高法院提起訴訟,指控前員工Alexandr Vlasov與Petr Korolev在任職期間挪用BANKEX核心技術,私自創辦競爭公司Matter Labs,並藉此獲得超過4.5億美元的風險投資。
LinkedIn資料顯示,Vlasov現任Matter Labs的研發主管,任職已達6年8個月,期間主要負責為以太坊主網發布Plasma做準備、開發基於GPU的zkSNARK證明器,用於下一代Plasma協議。在此之前,Vlasov於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擔任BANKEX基金會的首席研究科學家,主導Plasma 實現工作,開發出一整套包含後端系統與智能合約的工具,用於支持Plasma的實際操作。另一位關鍵人物Korolev目前是區塊鏈安全公司OXORIO創辦人,他曾在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擔任Matter Labs的共同創辦人與營運負責人。在加入Matter Labs之前,Korolev是BANKEX 基金會的執行長兼聯合創辦人,主導建立該機構的研發體系,在這段任職期間所參與並推動的四個核心項目中,Plasma研發被列為重點之一。
該訴狀披露,早在2017年,以太坊聯合創始人Vitalik Buterin曾找到BANKEX,委託其開發「Plasma」相關的操作軟體,彼時Plasma被視為可提升以太坊可擴展性的關鍵技術。而當時作為BANKEX員工的Vlasov與Korolev,主導了該專案的具體開發,BANKEX為此提供了資金、人力與社區資源支持,且相關成果在GitHub平台開源並在多次開發者大會上亮相,亦獲得Vitalik的公開肯定。
然而,根據訴訟文件披露,2018年2月,Vlasov在仍為BANKEX員工的情況下,在GitHub上創建了名為“Matter Labs”的新帳號,並上傳與BANKEX已有“Plasma Contract”幾乎完全相同的代碼庫,未署名BANKEX,也未遵循原始Apache/MIT許可證要求。 Vlasov隨後還以個人名義發布了“Web3Swift Library”,該行為構成明顯的競業衝突與智慧財產權違規。
2018年8月13日,Vlasov與Korolev突然宣布辭職,未事先通知或安排技術交接,並於一週內在GitHub上公開發布Matter Labs白皮書,詳細介紹Plasma擴容架構,卻刻意迴避其技術來源於BANKEX。白皮書不僅復用了BANKEX先前提交的程式碼結構和演算法設計,且引用他們在「ETHWaterloo Hackathon」中的成果與Vitalik認可時,卻未說明該成果是在BANKEX名義下所取得。同時,白皮書也使用BANKEX曾在GitHub上公開的Plasma技術demo、圖示和演算法細節重新包裝,作為Matter Labs的原始成果。
更嚴重的是,兩人離職後迅速誘導BANKEX關鍵工程師集體“跳槽”,Matter Labs的初始技術團隊幾乎由原BANKEX核心成員構成,包括基金會COO Sergey Korolev( Korolev之兄)、Anton Nezlobin、Georgy Fesenko和Konstantin Panarin等資深工程師。 甚至在GitHub專案頁面,BANKEX官方專案改為提示:“web3swift開發已凍結,歡迎使用[matter-labs/web3swift]”,公然利用BANKEX影響力進行使用者導流。
隨著技術與團隊核心流失,BANKEX迅速陷入困境。 2018年中公司估值高達5.3億美元,年營收650萬美元,但到年底縮水至2億美元。並且由於核心技術和團隊被抽空無法獲得融資,BANKEX在2019年完全停駛。 Khmel曾向Vitalik尋求以太坊基金會緊急資助,卻未獲回應。而在2019年2月Ethereum Foundation公佈的的第五輪資助名單中,Matter Labs名列首位,BANKEX則被完全排除。
訴狀同時指出,包括Matter Labs CEO Alex Gluchowski、Placeholder合夥人兼前董事Chris Burniske,以及投資機構Dragonfly和Placeholder Capital也涉嫌明知或參與該技術挪用行為,成為被告方之一。
面對指控,Matter Labs在回應Coindesk時稱,這些指控毫無根據。訴狀的核心是Matter Labs基於BANKEX開發的程式碼建構了ZKsync,這種說法完全不屬實。 ZKsync是原創技術,並非基於或衍生自BANKEX的任何程式碼。 “我們對自身工作的誠信充滿信心,期待在收到正式傳票後,於法庭上澄清這一毫無根據的指控。”
聲譽連遭重創,生態活躍度大幅縮水
事實上,這並非Matter Labs首次遭遇「抄襲」指責。早在2023年,同為ZK系的Polygon曾公開批評zkSync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複製了其開源代碼,並在發布中使用具有誤導性的語言。對此,zkSync回應稱,僅約5%的Boojum模組程式碼基於Polygon的Plonky2庫,並在GitHub上明確標註了來源。
不僅如此,去年5月,Matter Labs又因提交「ZK商標申請」一度遭到ZK生態計畫方聯名抵制,儘管最終放棄申請,但其創始人Alex聲稱反對「智慧財產權」這一理念,其所創造的一切都在自由開源許可下向公眾發布,此言論加劇了外界對其「開源濫用」的批評。
這些爭議使得ZKsync聲譽遭遇重創。然而雪上加霜的是,ZKsync近期又因被竊事件再次陷入信任危機。 4月15日,ZKsync官方團隊發佈公告稱,其空投分發合約的管理員帳號已被攻破。攻擊者透過呼叫sweepUnclaimed()函數,從空投合約中鑄造了約1.11億枚未認領的ZK代幣。此次事件僅限於空投分發合約,攻擊者無法透過該方法進行進一步攻擊。而據Alex進一步披露,這起事件是由一位操作員金鑰被洩露,但專案代碼並未洩露。近一週時間後,ZKSync再次發文稱,其願提供10%賞金換取被盜資金返還,期限為72小時。如駭客在期限內完成返還,將公開確認事件解決;若未能按期返還,將升級為刑事調查並移交執法部門處理。
如今,曾被寄予厚望的ZK明星計畫也正面臨市場挑戰。從數據來看,zkSync的生態活躍度已顯著下滑。 DeFiLlama數據顯示,ZKsync的每日收入和每日費用從先前普遍的數十萬美元驟降,自去年6月以來長期低於1萬美元,甚至近期多日連續為0。
同時,Artemis數據也顯示,截至4月21日,ZKsync的每日活躍地址數從高峰時的44.5萬個驟降至僅9,200個,跌幅超97%。同期,其每日交易筆數也從520萬筆的歷史高點跌至5.07萬筆,交易量則從超7.7億美元高峰降至如今的332萬美元,跌幅超過95%。
從技術侵權指控到空投分發合約被盜,再到生態急劇萎縮,如今zkSync在信任危機與市場激勵競爭中步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