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彼得·蒂爾四象限看Crypto“情緒變遷”:從密碼朋克轉向“標準化追求者”

Techub News
Techub News2025/05/08 上午03:00
從理想主義到投機狂歡,再到現實妥協,Crypto 未能實現最初的革命承諾,但並未完全失敗,而是進入了一個更務實的階段。

作者:Matti,Zee Prime Capital

編輯:Yangz,Techub News

我又帶著一篇受彼得·蒂爾(Peter Thiel)啟發的思想雜燴回來了。身為自封的「蒂爾學派」信徒,我常透過他的「聖經」(《從0 到1: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秘密》)檢視未來。蒂爾的框架極具延展性,能精準解剖觀點、趨勢與運動。但有時它更像維根斯坦的尺——其可靠性高度依賴觀測視角——而非始終清晰的透鏡。 (註:「維根斯坦的尺」理論認為,除非你對尺子的可靠性有信心,否則如果你用尺去測量一張桌子,你也可能在用桌子去測量尺。)

身為加密貨幣投資者,我常透過敘事分析捕捉機會。現今產業正處於轉捩點,新興科技市場的套利空間即將閉合,而我也不禁思考:如何發掘並激發更卓越的創意和產品?

透過蒂爾的棱鏡,加密貨幣行業的時間軸呈現出這樣一條弧線:從比特幣早期的「明確樂觀」,到Web3 宏大願景中的「模糊樂觀」(最終金融成為殺手級應用),再到Memecoin 賭場時代的「模糊悲觀」,以及如今的對監管妥協的「明確悲觀」。這條弧線從密碼龐克的理想出發,穿越創業狂熱,陷入degen 文化,最終走向標準化。

從彼得·蒂爾四象限看 Crypto“情緒變遷”:從密碼朋克轉向“標準化追求者”

然而,這條弧線是否普適於所有趨勢?一個革命性理念在部分驗證後,就會成為被熱炒的「萬能解藥」;而當它無法兌現過高期望時,便遭唾棄,最終歸於常態。就目前而言,革命並未完全實現,但我們仍然(對某些人而言)沿著Gartner 的技術成熟度曲線(hype cycle),完成了一次令人滿足的循環。

在加密貨幣領域,宏大的技術成熟度曲線會被價格波動所掩蓋。每一輪週期——比特幣、承諾「世界電腦」的ICO、DeFi、Memecoin,以及如今的監管與傳統金融(TradFi)整合——都像是更大模式的分形。眼下,我們正處於泡沫破裂低谷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而按照Carlotta Perez 的技術革命浪潮理論,我們正處於轉折點。

Web3 曾承諾以上鏈、去中心化和代幣化的方式,實現Web2 的獲利爆發。然而,Web2 或Web3 並非具體「場所」——它們不是割裂的「事物」。正如我兩年前所言,它們更應被理解為「使用者偏好」,而如今這種偏好仍屬小眾。如果你總需引用舊事物來解釋新事物,說明你並未建構真正的新事物。

加密貨幣產業已不再是前沿市場,但在這個日趨成熟的空間內,機會仍存在於前線地帶。在這階段,最大的機會在哪裡?直覺上,它們將來自成長期紅利或後發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曾經作為加密貨幣普及「急先鋒」的中心化交易所(CEX),如今已淪為「守成派」,只顧捍衛市場份額,而非推進鏈上採用。諷刺的是,正是這些交易所與L1 公鏈,為投資者創造了最可觀的回報。在這些競爭白熱化、理想主義讓位給實用主義的賽道,反而誕生了最大的贏家。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業界已無「秘密」可尋?我堅信「秘密」猶在,而今日的「秘密」恰是往昔的啟示:我們究竟建構了多少真正具有革新意義的企業與網絡?

從彼得·蒂爾四象限看 Crypto“情緒變遷”:從密碼朋克轉向“標準化追求者”

低垂的果實早已摘盡。多數項目要么拙劣模仿前人套路,要么將舊元素重新包裝成所謂創新。太多方案在解決根本不存在的需求,有些則只是簡單地將傳統金融模式複製上鍊。

Crypto 本質上是一場未竟的革命,最終淪為修正主義力量。如今它正深陷一個核心(或許是虛假的)困境:「是堅持理想主義的正確之路,還是敗給『賺錢』的現實?」換言之,你願以舊體系開出的價碼出賣理想?在Memecoin 賭場哭乾眼淚後,越來越多的革命者正在接受這筆交易。

那些基於建構者一廂情願(不,使用者根本不在乎資料主權)的模糊構想,疊加中心化服務商實實在在的商業成功,共同造就了當前的困局。如今,加密貨幣領域幾乎難覓食「明確的樂觀主義者」,但「幾乎」二字為那些願意在前沿地帶堅守的人留下了投資機會。

分享至:

作者:Techub News

本文為PANews入駐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PANews立場,不承擔法律責任。

文章及觀點也不構成投資意見

圖片來源:Techub News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

關注PANews官方賬號,一起穿越牛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