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邏輯:以成本換安全
牛市價差策略的本質是用權利金對沖換取收益確定性。當投資人預期標的資產價格將溫和上漲,但不願承擔單邊買權的全額成本或無限風險時,可透過同時買入低行使價選擇權與賣出高行使價選擇權的組合,將收益與虧損鎖定在可控區間。這種策略如同「有安全繩的登山」——既能享受上漲收益,又避免墜崖風險。
以美股為例:假設蘋果股價現為180美元,投資人認為未來一月將漲至195美元,但突破200美元機率較低。此時可買入行使價170美元的買權(權利金12美元),同時賣出行使價190美元的買權(權利金5美元),淨成本7美元。
若到期股價漲至195美元,低行使價選擇權獲利25美元,高行使價選擇權無價值,淨收益18美元(25-7);若股價跌破170美元,僅損失7美元權利金。這種「進可攻退可守」的特性,使其成為震盪上行市場的經典工具。
建構方法:三步驟搭建收益階梯
第一步:錨定標的與方向
選擇流動性充足、趨勢明確的資產。美股宜選大盤股或指數ETF(如標普500選擇權),加密市場建議聚焦比特幣等主流幣種。
第二步:設計行使價間距
低行權價通常接近現價(平值或輕度虛值),高行權價依預期漲幅設定。經驗上,美股個股價差設為現價5-10%,比特幣等波動率較高的資產可放寬至15-20%。例如特斯拉價格800美元,買進行使價820美元的買權,賣出行使價880美元的買權,價差7.3%既能覆蓋預期漲幅,又保留安全邊際。
第三步:計算成本與損益平衡點
淨成本=買進選擇權金-賣出選擇權權利金。損益平衡點=低行權價+淨成本。
以比特幣選擇權為例:買入行使價6.2萬美元的買權(權利金4,000美元),賣出行使價6.8萬美元的買權(權利金1,500美元),淨成本2,500美元。損益平衡點為6.2萬+0.25萬=6.45萬美元,幣價需突破該點位才能獲利。
風險收益比:刀刃上的平衡術
多頭價差策略的最大收益=高行使價-低行使價-淨成本,最大虧損=淨成本。這種「收益有頂、虧損有底」的特性,使其在三種場景中展現獨特價值:
1.財報季的謹慎博弈2024年4月微軟發布財報前,股價盤整於420美元。投資人買進行使價425美元的買權(權金10美元),賣出行權價445美元的買權(權金4美元),淨成本6美元。財報後股價漲至438美元,低行使價選擇權獲利13美元,高行使價選擇權仍虛值,淨收益7美元(殖利率117%),遠超股價4.3%的漲幅。
2.加密週期的穩中求進比特幣減半前常伴隨劇烈波動。 2024年3月幣價從7.2萬美元回調至6.5萬美元時,買進行使價6.8萬美元的買權(權利金5000美元),賣出行權價7.5萬美元的買權(權利金2000美元),淨成本3000美元。減半後幣價回升至7.1萬美元,低行權價期權獲利3000美元,對沖成本後剛好盈虧平衡,避免現貨持倉者「漲了卻白忙」的尷尬。
3.突破行情的動態調倉若標的資產意外大漲,可提前平倉高行權價選擇權釋放利潤。例如Coinbase股價從80美元啟動漲勢,投資人原計劃在100美元止盈,但股價突破110美元後,將賣出的120美元看漲期權平倉,保留買進的100美元看漲期權,後續在130美元獲利了結,收益率提升40%。
進階技巧:讓策略呼吸市場脈搏
波動率擇時:在隱含波動率(IV)低位建倉更具性價比。例如納斯達克100指數選擇權IV低於20%時,權利金成本壓縮,損益平衡點更易觸及;當IV高於40%時,優先使用價差策略而非單腳買進。
期限匹配:美股短期事件(如聯準會議息)適用1個月內到期合約,比特幣季度合約更適合宏觀週期佈局。 2024年6月比特幣ETF資金流入期間,季度合約價差策略收益比周合約高22%,因時間損耗更平緩。
避險增強:在價差組合中加入現貨持倉可優化風險收益。例如持有100股英偉達股票的同時,賣出行權價高於持倉成本20%的看漲期權,用所得權利金購買更低行權價的看漲期權,形成“現貨+價差”雙引擎。
總之,牛市價差不是預測神器,而是風險管理器。真正的高手,從不在暴漲時懊悔收益封頂,只在暴跌時慶幸虧損可控。
下期預告:
明天我們一起關注《熊市價差策略》
課後作業
1.實戰計算:假設比特幣現價6.3萬美元,買入行權價6.5萬美元的看漲期權(權利金4500美元),賣出行權價7萬美元的看漲期權(權利金1800美元)。請計算:淨成本與損益平衡點幣價漲至6.8萬美元時的收益率最大潛在虧損金額
2.市場觀察:在Deribit平台選取比特幣當月選擇權,對比行使價偏離現價5%與10%的價差組合成本差異,思考哪一種較適合當前波動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