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airy,ChainCatcher

編輯:TB,ChainCatcher

你住在哪裡?你習慣幾點出門?你是否在社群媒體上曬過加密資產?

這些看似無害的訊息,正成為現實世界中犯罪者的導航座標。隨著比特幣突破歷史新高、加密資產進入主流視野,不只機構在關注,暴力犯罪者也盯上了鏈上財富和鏈下的你。

綁架、脅迫、索幣的暴力潮或許比我們想像中嚴重。

綁架風波引發政界關注

近日,一段影片在X 平台廣泛傳播:法國加密交易所Paymium 聯合創始人的女兒與外孫,近日在巴黎第11 區遭遇武裝綁架未遂,四名蒙面歹徒突襲埋伏,試圖將母子二人強行拖入一輛麵包車。女子激烈反抗並奪取歹徒武器,引發混亂,路人介入後,綁匪倉皇逃離。

事件發生後迅速引發輿論關注,甚至驚動了法國政界。法國內政部長Bruno Retailleau 已宣布將於本週五緊急召集加密貨幣行業從業者,商討如何應對針對加密企業家日益頻繁的暴力綁架威脅。

5個月22起綁架,加密財富惹“殺機”

全球蔓延的加密暴力潮

這起巴黎綁架未遂事件,僅是加密產業正面臨的一連串暴力威脅中的冰山一角。

根據保全公司Casa 技術長Jameson Lopp 創建並維護的公開追蹤工具統計,截至目前,僅2025 年前五個月,全球已記錄至少22 起針對加密從業者或其親屬的實體攻擊事件。這個數字幾乎追平2023 年全年(24 起),且逼近2024 年的總數(32 起)。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只是公開揭露的部分,真實數字或遠高於此。

攻擊並不限於某一地區。法國、巴西、香港、菲律賓......加密財富所到之處,暴力風險也隨之蔓延。我們整理了部分案件:

5個月22起綁架,加密財富惹“殺機”

如何在生活中築起安全防線?

鏈上地址暴露資產規模,社群媒體的發言透露活動軌跡,生活方式暗示經濟實力。當風險從虛擬世界蔓延到現實生活,我們該如何守護自己和家人的人身與財產安全?

真正的安全,始於意識,也落實於每一個生活細節。 ChainCatcher 總結了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幫助你從日常中建立起真正的安全防線:

低調是最穩當的防護層

盡量避免曬出自己的資產、交易收益截圖等。如果你是公開身份的KOL、交易者,建議將自己的鏈上地址“脫敏”,避免將身份與巨額資產直接關聯。

不隨意透露位置訊息

許多人習慣在社群媒體發布「剛到新加坡」、「今晚在香港中環聚會」之類的內容,這會大大降低你被「精準踩點」的成本。建議延後發布位置動態,避免公開常住地、出行路線和飯店地址。在參加行業會議期間,盡量對住宿和行程保密。

做好鏈上與現實身分的隔離

高淨值皮夾應盡量脫離社交身分關聯。避免將ENS 網域名稱、地址簡寫、X使用者名稱設定過於相似,降低社交圖譜還原的可能性。

會面需謹慎,朋友也需驗證

有些犯罪者正是打著「商業洽談」、「線下見面」旗號設局。在場外交易中,優選有監控的公共場所(如星巴克、辦公室大廳),事先告知朋友自己的去向,設定定時報平安機制。

把「家」設成安全系統的一環

考慮使用商業地址接收快遞。安裝智慧門鎖、攝影機與警報系統,不僅能提升警戒能力,也能在危險發生時形成反製手段。

安全意識,是家人間的“共識協議”

安全意識不應僅由個體承擔。即使本人保持警惕,身邊的家人、孩子或助手也應具備基本的防範意識,例如不在電話中透露位置資訊或資產狀況,了解如何識別釣魚郵件和詐騙簡訊。對於高淨值個體而言,往往整個家庭都可能成為潛在的攻擊目標,因此全體成員都應接受數位安全與實體安全的基礎教育。

預設緊急應變方案

如果你管理著較大體量的加密資產,建議制定“應急策略”,確保即使遇襲,也能阻止資金被快速轉移。同時,與信任聯絡人建立「緊急暗號」機制,一旦被脅迫也能發出求救訊號。對於高風險群體,可考慮購買「綁架與勒索保險」或聘請專業保全團隊。

5個月22起綁架,加密財富惹“殺機”

財富可見,安全無價

當暴力成為最原始的“私鑰提取器”,再多的2FA 也無能為力。我們早已習慣為資產設防,卻常常忽略最脆弱的部分:自己的血肉。

冷錢包可以保護財富,冷靜的安全意識才能保住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