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曾聽聞WLFI(World Liberty Finance)的財庫「廣告位」是可以買的- 具體的方案就是,專案方認購5m-10m的WLFI token額度,然後wlfi的負責人將20%的投資額度購買你的專案代幣,另外80%購買BTC和ETH。當時候的我們嗤之以鼻,覺得可笑至極;殊不知當真的有中間人拿著proposal找上門的時候,小丑居然是我自己。

“沒有人告訴我們,融資和選舉一樣,都是需要拜碼頭的”

就像小孩子對世界懵懂無知,我們在2017年ICO的時候,真的是天真的以為融資就是做好產品、在論壇(bitcointalk)上宣發、做個ico地址發布地址就行。我們當年花最多的時間就是在telegram group和bitcointalk forum上回答社群的各種問題,努力地把產品做出來/落地。後來才知道你需要認識OG(當年的很多OG就是現在所謂的CT)、各種advisor、找機構站台、mm做市商、交易所等等—— 加入這個陣營的代價就是跟另一方say no。

站隊和派系,在這個號稱要「重塑世界交易體系」的新世界也是不可免俗的。

有謠傳當年假設你首發huobi,那麼ok的上市就有得等了;當年假設是三點鐘社區一派喊單,那麼香港的vc們會集體pass掉;要是你接受了紅杉的投資,那麼你基本就跟bn labs的投資說bye bye等等諸如此類的老梗

當然我相信這些二選一的事情還是存在的,只是隨著產業格局日趨成熟和專業化,派系之爭在利益面前逐步被消磨殆盡。畢竟在老大佔據大半江山的絕對優勢面前,老二/老三/老四隻有放下成見,抱團才能吃到殘存的流動性溢出。

「每個人都會經過這個階段,見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後面是什麼。」《東邪西毒》

心理學有個理論,大概是說人的注意力有限,為了更好的區分,所以會習慣性給人/事/物打標籤。擴展到web3,這個標籤屬性就更加明顯,從市值、行業、功能區分、甚至是投資的vc、tge的出處(是否為bn的launchpool/launchpad)等區分。

大家都在努力尋找一個支點,希望透過這個支點撬動包括但不限於以下的功能: 信任背書快速識別該項目的特性和敘事項目處在的階段預期管理

透過一系列的標籤管理,讓人們可以快速建立一個初步的印象及其背後的想像空間(預期管理),舉個例子,獲得bn labs投資的項目,一般人的第一反應都是“上所”預期;獲得“a16z投資的項目,一般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頂級項目。不外乎別的,就是這些標籤後面的標籤後面的數量相似。

標籤為想像空間起了個頭,剩下的就各憑看官們的自由意志和對未來的憧憬

meme的傳播邏輯也是類似的,始於倚靠一個所謂的「敘事」或「IP「,這個icon和出處最好是大眾熟知,因為教育成本和認知障礙足夠低,比如Elon,cz,總統——因為這個標籤和名字已經說明了很多事情;因為師出有名,所以更容易進入第一波傳播者的視線,經由他們的視線(甚至逐漸走入幾層的視線和更多)。

人性如此。當一個人說的時候,你大概不與理睬;當幾個人說的時候,你大概會嗤之以鼻;當一群人說的時候,你會開始了解;同樣的,當一個人賺錢的時候,你大概會覺得是他運氣好;當幾個人都賺錢的時候,你可能會去了解一下;當一群人賺錢的時候,你大概會覺得是他運氣好;當幾個人都賺錢的時候,你可能會去了解一下;當一群人賺的時候,大部分人都能開始賺錢,別振到的每一分一毫羅列出1,2,3,4,5,並且以不同的文字不斷地重複著相同的觀念,直到這些文字觸及到看客們的情緒。

「個人在群體中,會變得更加情緒化和衝動,理性則被淹沒在集體無意識之中「《烏合之眾》

Web3就像是個夢不落帝國,看客們都在努力尋找下一個夢想開始的地方。站在階梯上的造夢人則遠遠的看著看客們的帳戶,竭盡全力、絞盡腦汁地從看客們炙熱的眼神中掏出他們兜裡的最後一枚鋼鏰。

不論是鏈上的繁榮還是新的敘事升級,大家都知道回歸價值才是歸宿。大概人都是叛逆的,尤其是幣圈的人們,總想逆天改命,就如同明知生老病死的規律,卻希望自己是天選之子可以免疫這個輪迴。於是乎,大家都在經歷這個循環:從一開始的懷疑不解,到小額測試後的興奮。再興沖沖的跑步入場,到最後一地雞毛。之後又再看到類似的盤子....

我們所能看到的風口,大概都是造夢人想讓我們看到的幻覺,而財富效應就是那顆紅色小藥丸。

「不知道是第幾次了,我們分分合合,總是走不出這個圈。」《春光乍洩》

作者twitter:https://x.com/agint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