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丁&Shew,仙壤GodRealmX
自2014年門頭溝事件起,中心化交易平台的腐敗與市場操縱問題始終困擾著Crypto的所有參與者。 2022年FTX破產事件徹底為人們敲響警鐘後,人們對去中心化訂單簿平台的重視明顯加深,dydx、Degate等知名的鏈上訂單簿平台皆為此類代表,它們在取得矚目成績的同時,卻因政策與技術原因遲遲沒有成為現象級的大平台。
2024年底,由專業做量化交易的Jeff Yan團隊啟動的Hyperliquid憑藉著產品和行銷上的發力,快速在整個Web3風靡起來,引發了廣泛關注。憑藉高達數十億美元的TVL,Hyperliquid有望徹底掀起去中心化交易平台的新篇章,成為現象級的應用。
在先前的文章《Hyperliquid技術解讀:橋合約、HyperEVM及其潛在問題》中,我們提到, Hyperliquid設計了一條專為高效能訂單簿系統服務的應用鏈,並在Arbitrum上為這條應用鍊架了橋,因此被L2BEAT鑑定為「偽Layer3」。目前Hyperliquid只有4個驗證者節點,橋合約的風險極高,大幅犧牲了去中心化和安全,但也藉此提高了交易撮合效率,達到了CEX級別的用戶體驗。雖然爭議很大,但這反映了Hyperliquid團隊的做事風格:
一開始先以UX和快速獲取用戶為核心目標,即便這樣做會帶來安全隱患。隨著產品的體量達到一定等級後,再開始逐步排雷解決去中心化與安全問題。這種專案運作想法在Solana和Optimism等高效能基礎設施身上屢見不鮮,在商業化上往往可以取得不錯的成績。
同樣地,Hyperliquid與其他交易平台都面臨相同的難關:冷啟動問題。交易平臺本身俱有極強的網路效應,“使用的人越多越好用”,這使得該賽道極易為寡頭所掌控。在如今,新交易平台的冷啟動極度困難,觀察此前Hyperliquid的大比例空投與KOL矩陣等,不難看出他們在市場運營方面下了極大功夫。
但光有行銷造勢並不能讓新交易平台快速崛起,這背後無疑要有強勁的產品作為支撐,從Hyperliquid在產品層面的設計思路來看,其也在圍繞「冷啟動」這個核心目的。本文作者將從HIP、Vaults以及Token模型的角度對Hyperliquid展開概述,幫助大家深入理解這項熱門計畫背後的設計想法。
HIP-1和HIP-2
類比於以太坊的EIP提案,Hyperliquid將自己的提案命名為HIP,並率先引入了對其而言最最重要的兩大核心HIP:HIP-1和HIP-2,用以解決Token的上架和流通問題。其中,HIP-1主要解決Hyperliquid鏈上的Token發行與管理方案,類似以太坊的ERC-20。
這裡我們可以拿以太坊DEX的上幣方式來比較。大多數DEX採用AMM的產品模式,要把新代幣List上去要走兩個步驟:
1. 首先Token開發者要呼叫代幣合約中符合ERC-20標準的Mint函數,定義代幣名稱、符號、總供應等基本資料。
2. 之後,將新鑄造的Token與另一種資產(如ETH或USDT)配對,添加到DEX的流動性池中,提供初始流動性,之後市場上的人們會透過套利、SWAP等行為自然而然的對Token進行定價。
而在Hyperliquid的系統中,List代幣的流程就簡單很多。首先Hyperliquid應用鏈專為訂單簿系統服務,若你透過HIP-1標準在Hyperliquid上發行新代幣,系統會直接幫你創建新Token與USDC的交易對。當你部署Token合約時,可以設定一個hyperliquidityInit參數,確定有多少Token將作為初始流動性,自動注入到訂單簿市場中。這樣就不必像在以太坊AMM一樣手動注入初始流動性。
對此,HIP-2的主要功能就是利用上述初始流動性進行自動化做市,解決Token的初始流通問題。
那麼HIP-2自動做市方案的細節是怎麼樣的呢?簡單來說, HIP-2提出的方案是在一個預設的價格區間內進行「線性做市」。 Token部署者首先要預設一個價格區間,然後Hyperliquid系統根據這個區間自動發布買賣掛單,確保市場上總有流動性。
這部分的細節主要包含三塊:
設定價格區間和掛單頻率: Token發行方要指定做市的價格上下限,以及買賣單的分界點。每個價格點相對於前一個價格點增加0.3%。這個過程會每隔3秒鐘左右(或更長時間)更新一次,確保系統的掛單總是緊跟市場波動,避免延遲。
訂單產生:當價格區間更新時,HIP-2會根據Token發行者提供的現貨數量,計算應該在不同價位放置多少訂單。
自動反向做市:每當一個「全額賣單」成交後,系統會自動使用成交的資金(例如USDC)掛一個反向的限額買單。這樣一來,市場上總會有新的掛單出現,確保流動性始終活躍。
目前市面上一般的做市商主要有兩種收費方式:第一種就是收取固定月費,第二種不直接收取月費,而是向項目方借一定比例的Token做市,通常為0.5%-1.5%,當然為了防止Token價格飆升使得償還成本陡增,做市商可以隨時變更收費方式,或是以事先約定好的價格飆升使得償還成本陡增,做市商可以隨時變更收費方式,或是以事先同意的價格來處理項目。
而Hyperliquid官方以HIP-2方案降低了做市成本,而且以去中心化的形式接收用戶存款用於做市,這涉及到其名為Vaults的模組,我們將在後文介紹。
HIP-1和HIP-2旨在大幅降低專案方上幣和流通成本。 HIP-1保證上幣的去中心化和透明性,HIP-2則專門為訂單簿系統提供「自動做市」業務,讓那些缺乏做市商資源的項目方可以在現貨訂單簿平台放心的做市,這給Hyperliquid帶來了良好口碑,不過由於現在Hyperliquid的上幣費仍過於昂貴,但一般的門檻會被攔方。
談到上幣費這個話題,就必須解釋下Hyperliquid採用的荷蘭拍機制。近半年來,CEX收取天價上幣費、上架有爭議的Token、Token上所即暴跌,種種矛頭指向其上幣流程的中心化問題。在此背景下,HIP-1提案規定, Hyperliquid平台上幣採用公開透明的荷蘭拍機制,而非由平台自己決定,因此收穫了廣泛的好感。
在Hyperliquid的方案中,每31個小時作為一個“拍賣週期”,每個週期內對1個上幣名額進行公開拍賣,每年的上幣名額被限制為280個。每個拍賣週期開始時,以上個週期內成交價的2倍開始新一輪拍賣。若在上週期內拍賣無果,本週期重新從1萬美金起拍。由於採用荷蘭拍,拍賣價會從初始價位逐級下降,直到出現接受賣價的競標者,會獲得上幣的權力。
相較於傳統CEX,Hyperliquid的上幣機制頗具創新,首先保證了上幣過程的公開透明,避免人為幹預和價格操控。其次,這樣的方式把決定權完全交給了市場,避免了讓CEX內部人員收取內線費用。去年12月時,Hyperliquid的上幣拍賣價直逼100萬美元,也使得品質較低的專案方沒有財力去上幣,直接避免了memecoin氾濫的現象。
圖源:ASXN Data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HIP-2的意義更多在於幫助勢弱的專案方快速冷啟動,為其提供初始的流動性支持,這同樣有助於Hyperliquid身為交易平台的冷啟動。而荷蘭拍的方式將上幣權交由市場來定價,全程公開透明,不失為一種公平公正的方式。可以說,Hyperliquid的確開啟了訂單簿交易平台的新模式,待其日後解決應用鏈底層存在的安全隱患後,有望成為能與Binance爭奪話語權的現象級大平台。
Vaults
與傳統CEX平台類似,Hyperliquid也有槓桿與合約交易等基本場景,而涉及到合約和槓桿就必須有對應的清算組件,而Hyperliquid在這方面提供了一種更為去中心化、人人皆可參與的開放形式。
Hyperliquid平台有名為Vaults的核心原語,編寫在L1鏈底層,Hyperliquid平台上發生的做市和清算行為均由Vaults進行操作,而用戶可以向Vaults提供資金,根據份額比例分享做市或清算的收益/虧損。
這裡簡單說明一下,Hyperliquid中每種資產可支援的最大槓桿倍數不同,為3~50倍之間,具體的計算公式如下:
例如某資產支持的最大槓桿倍數是50倍,則根據公式,清算線為初始保證金的1%,3倍最大槓桿的話,清算線為16.7%。當帳戶淨值低於清算線則觸發清算。而清算方式又可分為兩種:訂單簿清算和後備清算。
訂單簿清算是指,如果交易者帳戶淨值首次跌破清算線,交易者頭寸會自動嘗試向訂單簿平台發出市價單指令,進行全部或部分平倉,而剩餘的抵押品仍可歸交易者所有。而後備清算是,如果帳戶的淨值跌破清算線的2/3,且頭寸未透過訂單簿清算方式及時處理,則Vaults會介入進行後備清算,此時交易者的倉位和保證金都將轉移給清算人,不會退還給用戶。可以說Vaults金庫主要負責此類場景下的後備清算,為Hyperliquid平台進行托底,防止壞帳產生。
目前Vaults只支援存入三種穩定幣資產:USDC、USDT和USDC.e(跨鏈USDC)。
圖源:Hyperliquid.xyz/vaults
從收益來源來看,Vaults參與者的潛在收益源有三個,第一是做市收益,包括短期價格波動以及持有單邊頭寸所獲得的資金費率。第二是掛單收益,Hyperliquid中吃單者要支付0.025的交易手續費,而掛單者因為提供了流動性,會獲得0.002%的獎勵。第三是清算收益,當部位低於清算線的2/3時,HLP清算金庫可以接手該部位,從中獲得利潤。
向Vaults存入資產並非穩賺不賠。一方面,市場價格波動可能導致做市策略虧損,另一方面,Vaults接管待清算倉位後,如果因各種原因導致清算不及時,或待清算資產急跌,都會導致虧損。
目前Hyperliquid官方團隊創建的原始Vault有兩個,分別是負責做市的HLP金庫和負責清算的Liquidator金庫,除此之外,任何人都可以在Hyperquid鏈上創建自己定制化的“User vault”,自己制定量化策略,成為“創建者”自負盈虧。
當然用戶也可以加入官方或其他人創建的Vault,成為“追隨者”,有點像跟單模式。由於Vault創建者需要負責管理資金,會獲得追隨者10%的利潤分成,不過要創建者在自己金庫中註入的資產比例必須始終大於等於5%,否則會被限制提款。
殖利率各異的Vaults
仍要強調,作為一個新興交易所,Hyperliquid的一系列設計都旨在解決冷啟動問題。 Vaults的存在意味著將做市和清算的潛在收益分給了社區。根據Hyperliquid官方文檔的說法,這樣做的目的是“去平台化”,將CEX壟斷的權力進行開放,實現民主化,但這本質上更是解決交易平台冷啟動問題的手段,就像用一張空頭支票吸引了用戶和流動性,不僅解決了冷啟動問題,還收穫了一片好評,一舉兩得。
如今市場熱度有所下降,但Hyperliquid Vaults的TVL仍維持在數億美元,已完成了冷啟動,其中某些Vault的APR甚至達到近9000%,頗具造富效應。不過有一個問題要注意。對於如何保證存入金庫資金的安全性,目前官方似乎沒有披露相關信息,存在一定隱患。
Token賦能
之前Hyperliquid將70%的$HYPE空投給社區,但$Hype並沒有出現大幅拋壓,而是從TGE時的2美元一度漲至約30美元,與$HYPE的Token強賦能分不開。目前常見的Token賦能主要有兩種思路, 一是賦予持幣者以收益激勵,二是形成通貨緊縮降低流通量。
Hyperliquid將大量業務收入分享給$HYPE持幣者以形成激勵。平台的收入主要分為兩部分:交易手續費和上幣費。交易手續費的一部分被用於回購$HYPE,根據統計目前Hyperliquid平台每天的交易手續費收入中,約有50%被用於回購$HYPE,這些$HYPE通常會被銷毀,以減少流通量;而上幣費中也會有一部分(約50%,官方未披露具體文件用於回購具體文件)用於回購HYPE。
截至2月初,Hyperliquild在所有的鏈上衍生性商品交易平台中,市佔率接近75%,已成壟斷之勢,故其業務收入賦能平台官方Token的效果相當顯著。目前Hyperliquid依然維持著強勁的成長趨勢。
截至2025年2月8日,$HYPE銷毀量已達15.2萬枚,價值約342.6萬美元。
除了業務收入外,Hyperliquid的基礎設施對$HYPE也進行了賦能。首先,Hyperliquid L1採用$HYPE作為Gas費,雖然其聲稱提供無gas交易,但這指的是用戶交易時不需要感知到Gas的存在,系統已經把Gas費包含在交易手續費中,但這不代表在鏈底層取消了Gas的設計。另外,隨著HyperEVM落地後生態中DeFi基礎設施搭建完善,$HYPE會可能有如借貸、質押等具體的場景。
Hyperliquid的爭議
Hyperliquid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首先是資金安全問題,Hyperliquid運行在一條未開源的獨立公鏈上,而在Hyperliquid上交易相當於向Hyperliquid L1橋存款,雖然Hyperliquid的橋合約由知名公司Zellic完成審計,但與橋合約配套的節點代碼卻沒有開源,這部分代碼有可能存在問題。另外,Hyperliquid採用多簽橋,其多簽節點大概率均由專案方自行控制。
部分Zellic提供過審計服務的項目
此外,Hyperliquid主要因刷交易量問題頗受詬病。其未平倉合約的數據對於一個DEX來說也是非常誇張的。
Hyperliquid的資金費率面板
該圖為Hyperliquid提供的資金費率面板,其本意是給用戶提供一個直觀的資金費率對比,方便用戶進行跨市場套利,但卻暴露了Hyperliquid一些耐人尋味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Token的資金費率都是雷同的,維持在預設的0.01%,許多人依此懷疑其實Hyperliquid上根本沒有那麼多實際交易量。
因為在一個真正活躍的市場中,供需不可能完全平衡,會產生資金費率波動。當買單多於賣單時,借方的資金費率就會較低,而賣單多時,資金費率則會上升。出現這麼多雷同的0.01%,意味著Hyperliquid可能在刷單,即透過頻繁出清的交易和重複掛單來增加交易量,以製造市場活躍的假象。
市場上某些交易員也反映,嘗試在Hyperliquid上做量化交易但沒有成功,因為實際交易深度不夠。不過除了使用者體驗和推斷,刷單問題是無法證實的,因為Hyperliquid沒有開源,我們無法透過搭建節點的方法來獲得完整的原始交易資料。其實這個問題也沒必要去證實,我們不妨思考另一個問題:如果刷單是真實存在的,Hyperliquid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其實還是冷啟動的問題。
刷單是解決交易平台冷啟動的有效手段,參考各種網路效應顯著的Web2產品,各種形式的刷單遠比Web3普遍。時至今日,淘寶、天貓等電商平台每年都會有大概30-40%的交易量是透過刷單完成的;Youtube的視頻網站上經常會有模擬用戶行為的自動點贊、評論、關注等;和平精英等流行遊戲中,一局50個人中很可能只有你自己是真人,其他全是AI。
至於Web3中的各個較大的訂單簿CEX,也沒有誰敢說自己從未刷過單,所以刷單問題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惡劣。我們前面說了,Hyperliquid的風格是所有動作的目的都堅定地為解決核心問題而服務,即使有一些風評上的消極影響,所以刷單也符合其一貫作風。其核心問題其實只有兩個:冷啟動和使用者體驗。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它甚至可以搞一個中心化不開源的公鏈,更何況是刷單呢?
整體來說,Hyperliquid的產品設計基本上圍繞著一個綱領:所有產品環節和營運動作全力配合,度過冷啟動時期,給予用戶CEX的體驗,哪怕受到爭議,哪怕放棄一些東西。從結果來看,其策略是非常成功的,值得複盤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