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Polkadot 創辦人、以太坊共同創辦人以及Web3 概念提出者,Gavin Wood 今年度帶著最新技術成果—— JAM(Join-Accumulate Machine)開啟亞洲巡迴演講之時,也接受了不少媒體的專訪。近日, Gavin Wood 在訪談中提到了Kusama 的未來發展話題,他認為Kusama 最初被設計為Polkadot 的"金絲雀"測試網絡,其主要目的是為Polkadot 的新功能和升級提供實驗場所,以驗證其可行性和穩定性。
就在上週,Parity 宣布Polkadot 即將原生支援以太坊智能合約,並計劃在Kusama 率先推出。此次升級後,開發者可以直接在Polkadot 上部署和運行Solidity v0.8.0 及更高版本合約,消除了額外中間層需求。這不僅降低了進入門檻,還將加速應用落地,顯著提升Polkadot 在區塊鏈競爭格局中的地位。
走近Kusama:敢於冒險行動的“金絲雀”
目前來看Kusama 相對圓滿地完成了它的使命任務,然而Kusama 在創世時就擁有了1000 萬DOT,如何站在現有的成就上實現對原有定位的突破創新,合理利用項目技術資源以支持未來發展,值得我們探索和深思。在我們準備深入探討Kusama 之前,讓我們先重新認識一下Kusama。
Kusama 由Polkadot 創始人、以太坊聯合創始人兼前技術長Gavin Wood 於2019 年創立。它是一個可擴展的專用區塊鏈網絡,使用Substrate 構建,其程式碼庫與Polkadot 幾乎相同,作為實驗性開發環境,它適合想要在Kusama 上快速行動、創新或準備在Polkadot 上部署的開發者團隊。
Kusama 分片區塊鏈和開放式治理為企業、市場和應用程式的部署和成熟提供了可擴展且面向未來的基礎設施,能夠將多個區塊鏈整合到一個分片網路中,從而將開發者從傳統區塊鏈網路創建的孤島中解放出來。開發者可以利用Substrate 建立屬於自己的特定應用的區塊鏈並將其連接到Kusama 上。對此,曾有業內人士戲稱Kusama 的出現是為Polkadot 所打造的敢於冒險、快速行動的“煤礦中的金絲雀”,是為變革推動者構建的活躍平台,旨在奪回控制權、激發創新並打破現狀。
高效能網路先行者Kusama 的結構優勢
今年2 月底,由Web3 基金會提出的Wish For Change 提案公投498 計劃將W3F 國庫中的1000 萬DOT 分配給Kusama 用於將其打造成為Web3 技術的領先中心,同時公投明確其重點發展零知識(ZK)創新、藝術、身份驗證等領域,積極助力Kusama!
在本次公投中有三大發展願景:
支援前沿技術發展:
為最新技術實驗和創新提供資金和支持
轉型為對等網路:
Kusama 將不再只是Polkadot 的“金絲雀”,而是一個獨立的、自由的對等網絡
社區驅動的資金支持:
未來至少24 個月內,Kusama 資金將由社區推動,資助項目將涵蓋從ZK rollups 到DAO 的各種技術和創意項目
可以看到,從本次公投的風向和未來發展規劃上, Kusama 的定位已經從原先的「網路支援」轉向「創新中心」 。事實上,這與Kusama 自身的技術優勢和策略方向密不可分。
基於Substrate 框架的靈活模組化架構
Kusama 基於Substrate 區塊鏈開發框架能夠支援開發者透過模組化應用元件(如共識演算法、治理模組、智慧合約引擎等)實現客製化平行鏈的快速搭建,真正觸達「一鍵發鏈」的能力,賦予開發者更高的開發效率和效能體驗。同時,透過鏈上治理和Runtime 升級機制,在Kusama 上無需硬分叉即可完成協議更新,保障網絡持續迭代能力;在XCM(跨鏈互操作協議)標準助力下, Kusama 還能支援平行鏈間資產、數據和智能合約調用的無縫交互,從而構建異構多鏈網絡的通信基礎設施。
快速決策、高效率因應的共識與治理機制
除了運作結構的技術特點外, Kusama 採用提名者權益證明(Nominated Proof-of-Stake)共識機制,透過動態選舉驗證人節點,在去中心化和效率間取得平衡,例如Kusama 的驗證者規模達到了約900 個節點,能夠提供比較較高的技術安全性,同時維持約6 秒左右的出塊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 Kusama 初始治理模型以「三權分立」形式為特徵,由公投議院(全民投票)、理事會(技術治理)、技術委員會(緊急響應)構成三層治理體系,既能夠保障社區民主化參與,又能夠在緊急事件發生時快速響應,整體的治理週期大約為15 天左右,明顯短於適性需求。
發揮平行鏈安全優勢的動態經濟模型
Kusama 透過Crowdloan 模式為平行鏈專案籌集KSM 代幣,專案方以競標方式租用插槽資源以促成動態資源配置的市場化機制;同時,Kusama 也能憑藉中繼鏈為所有平行鏈提供統一的安全性保障,而單一平行鏈無需自建礦工/驗證者網路,以此可以在進一步降低網路開發成本的安全性
面向新興領域的Kusama 發展定位
上文提及Gavin Wood 在接受採訪時提及其未來應該在零知識密碼學、身份認證、藝術創新等領域等更好地利用其1000 萬DOT ,從而實現生態網絡的長遠發展,面向新興技術領域,Kusama 正在邁出堅實的步伐。
ZK 技術應用的隱私合規開發
Kusama 如何在平行鏈層級整合zk-SNARKs/STARKs 驗證器,透過開發「隱私增強型智慧合約框架」來建構新型證明系統下的運算協定是現實要求。此技術目標的觸達能夠進一步支援隱私保護型DeFi 專案應用,支援匿名交易、隱藏流動性池等金融工具,在醫療、政務等領域透過ZK 證明助力鏈上驗證和資產保管,降低中繼鏈負載力。
去中心化身分驗證的帳戶體系
Kusama 能夠在DID 領域大有作為離不開基於Substrate 技術框架開發的原生帳戶體系,透過可驗證憑證(VC)的鏈上聲譽資訊系統,將動態專案屬性推送到大眾面前。透過鏈上治理代幣化,將投票、提案轉化為可交易的NFT 形式,藉由XCM協議達成多鏈資料的管理授權,觸達更為開放自由的網路安全治理空間。
值得開拓的未來潛力創新方向
除了ZK 技術應用和DID 身份驗證,DePIN 賽道的大熱也為Kusama 帶來全新的靈感,如何進一步支援感測器資料上鍊與邊緣運算驗證,建立去中心化儲存網路激勵層,從而優化IPFS/Filecoin 跨鏈資料索引是現實需求。此外,透過搭建去中心化AI 訓練市場, Kusama 可以進一步釋放平行鏈上的算力資源分配和動態決策模型潛力,協助探索更多技術創新的開發空間。
Kusama 理想願景:從科技創新邁向社會價值
對Kusama 而言,如何將自身打造為Web3 的創新核心引擎始終是核心命題,其發展路徑也遠不止於支持以太坊智能合約而已。今後,在底層協議創新、開發者生態培育和跨鏈基礎設施升級的道路上持續探索創新方向才是其恆久不變的目標,包括如何建立更多的開發者培訓、科普活動項目,力爭更大的市場覆蓋率和社會認知度。讓我們期待Kusama 成為產業技術風向標,推動從鏈上技術創新到鏈下社會價值創造的典範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