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square投資與研究團隊
自2009年比特幣創世區塊誕生以來,加密貨幣融資生態系統迅速演變。隨著區塊鏈專案探索新的資本募集方式,多種代幣發行機制應運而生,每種機制都受到市場環境、技術進步和監管適應的塑造。
從ICO到STO:代幣發行機制的時間線
初始代幣發行(ICO)
第一波浪潮是初始代幣發行(ICO),在2016至2018年間呈現爆發式成長。最早且最成功的案例之一是以太坊(Ethereum),2014年透過公開銷售以每枚ETH 0.35美元的價格籌集約1800萬美元。 ICO在2018年達到巔峰,總計籌資超過60億美元。然而,投資者保護薄弱,詐騙率超過80%,僅約44%的ICO項目在發行後三個月仍保持活躍。
資料來源:https://icobench.com/stats/ico-statistics/
初始交易所發行(IEO)
為因應ICO的亂象,初始交易所發行(IEO)於2019年左右興起,透過Binance Launchpad等中心化交易所引入更規範的架構。這些平台進行代幣審查和合規檢查,專案存活率提升至約70-80%,詐騙率顯著降至約5-10%。然而,上市費用、KYC要求和中心化控制帶來了限制。
以下是2009年至2025年間按交易所劃分的IEO專案自發行以來平均報酬率(ROI)的分析:
來源: https://cryptorank.io/ieo-platforms-roi
證券型代幣發行(STO)
證券型代幣發行(STO)引入了受監管的鏈上傳統金融工具(如股權或債務)的表示形式。 STO擁有最高的存活率(85-95%),但因複雜的法律結構、較長的活動持續時間和二級市場基礎設施有限,仍屬小眾。
IDO的崛起與無許可發行的新時代
初始去中心化交易所發行(IDO)標誌著完全去中心化融資的重大轉變。 Uniswap、Hyperliquid和Pump.fun等平台支援即時代幣發行和流動性獲取,無需高昂的上市費用。然而,這種便利性伴隨著更高的波動性和詐騙率(估計約10-20%)。
以下是IDO專案自發行以來平均報酬率(ROI)的分析:
來源: https://cryptorank.io/ido-platforms-roi
促進IDO的平台
- Hyperliquid :採用荷蘭式拍賣機制進行代幣上市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X)。計畫申請部署原生HIP-1代幣,參與31小時的荷蘭式拍賣,代幣部署費用從初始價格線性下降至1萬美元USDC。
- Pump.fun :一個簡化Solana區塊鏈上迷因幣發行和交易的平台。用戶可輕鬆低成本發行代幣,吸引希望利用病毒式代幣趨勢的投資人。然而,代幣創建的便利性導致低品質項目激增。
IEO與IDO比較:兩種世界的碰撞
IEO和IDO為專案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融資途徑,各有其獨特優勢和挑戰。 IEO透過交易所的監督提供結構化的環境,增強投資者信心,但成本較高且參與受限。交易所的盡職調查可帶來更有效的定價和降低投資風險。相較之下,IDO缺乏正式監管且數量龐大,導致市場效率較低,波動性增加。
未來之路:混合發行模式與監理轉變
發行機制不僅是技術工具,也塑造了資本分配、投資人參與和敘事形成。未來在於結合鏈上流動性和鏈下監管合規的混合模型。
Hyperliquid等新平台採用荷蘭式拍賣機制實現價格發現,同時維持結構化。 Pump.fun簡化迷因幣發行,乘著病毒式傳播的東風,但有市場飽和風險。這兩種模型反映了市場對實驗的渴望。
同時,美國和歐盟的政策正在為代幣發行創造更明確的框架。在美國,即將推出的穩定幣框架和川普政府下更廣泛的監管清晰度可能影響IDO平台的合規性。在歐盟,MiCA(加密資產市場法規)為加密資產許可設定了先例,可能推動專案向監管友善結構靠攏。
結論:效率、合規與社區
在2025年,IDO可能仍是小型、社區驅動型發行的首選,而IEO和STO將服務於更偏向機構的計畫。我們見證的不是融資形式的競爭,而是向平衡可近性、合規性和投資者保護的發行策略的演變。隨著平台成熟和監管固化,混合發行框架將定義加密資本形成的下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