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後佔領Web3

曼昆区块链
曼昆区块链2025/05/20 上午09:00
這不是一場「年輕人取代中年人」的戲劇,而是Web3 產業從「技術主導」轉向「敘事主導」的結構性變化。

作者:劉紅林

在加密產業裡,「年輕」早已不是一種標籤,而是一種現實。

當紅林律師上網時,看到一張「Crypto 產業年輕面孔」名單在社群媒體傳播,從BNB、SVM 到Infini,從研究員到VC,從交易所營運到Meme 社群創辦人,滿眼望去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最小的19 歲,最大不過27 歲。他們不僅是專案的代言人,更是敘事的主導者、圈層的組織者,甚至資本的調度者。

看的紅林律師直感慨:「一個殘酷的事實,Web3 其實是00 後的事…」

00後佔領Web3

為什麼是「年輕人」贏了這場比賽?

這不是情緒化的感慨,而是一個冷靜的正兒八經的時間推演。依照目前產業不爭氣的(尤其是以太坊穩定幣計畫)發展進度,區塊鏈產業如果真的想迎來應用大爆發,樂觀起見還要5~10 年──那時候的00 後正好30~35 歲,正是既有技術力、又有資源力的生猛且成熟的黃金年紀。而80 後、90 後呢?他們大多已經過了能拼的階段,無論是體力還是心力。如果還想在業界不服老的折騰做點事,大概率只有轉型做投資人、或者憑藉多年摸魚打滾踩坑經驗貢獻職場狼人殺甄嬛傳等技能,留給他們衝鋒陷陣的機會是越來越少。

原因在於:現今的Web3 早已不是靠經驗贏得席次的行業,而是靠話語權、社群感知和資訊敏感度。而這些,往往不在年長者手中。

名單上的那些年輕人,幾乎沒有「傳統金融」「網路大廠」背景的標籤,你可以解讀說他們缺乏社會歷練,但也可以說他們沒有路徑依賴和存量有毒。他們不是從Web2 轉Web3,而是直接「生在鏈上」。在這一代年輕人中,Web3 不是轉型,而是本職。

他們從大學社團就開始投計畫、做KOL、建立社區,對鏈上的遊戲規則、行銷手法、數據節奏、生態連結的理解遠超過「老司機」。他們沒什麼包袱,自備話語體系,敢說敢試,甚至樂於衝鋒踩雷。這一代的技術能力和市場觸覺,是真正意義上原生的「鏈上物種」。

更重要的是,他們之間形成了一種新的信任體系和協作方式。不是靠「師徒制」或「平台輸血」,而是靠朋友圈、TG 群、RedBook 動態,以及不斷變換敘事的Meme 文化。這種合作方式,年長者很難融入,甚至看不懂。

老一代Web3 從業人員:被動「加班」的宿命

如果你是Web3 的80 後、90 後從業者,可能這幾年已經有點疲憊:牛市一波接一波,技術敘事從Layer1 講到RWA、再講AI+Crypto,這節奏多少有點風急天高猿嘯哀。

你可能做了很多「結構性正確」的事,像是發鏈、做錢包、做公會、管基金,但回頭看,真正贏得市場的,反而是某個23 歲研究生一邊上課一邊做出來的空投Bot、代幣情報分析、鑽石手社群。

你不是不努力,而是節奏不對。對現今的Web3 世界來說,速度勝於規模、流量勝於基礎、話術勝於經驗。這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規則變了。

Crypto 的技術開發正越來越模組化、產品化,對「精英開發者」的依賴反而下降;而圍繞社群、流量、代幣經濟設計的複雜度則在上升。敘事變得更快,熱度更短,專案生命週期壓縮,營運和博弈策略的重要性越來越高。

這就意味著產業對人的要求變了。從「能做」變成「能表達」;從「技術型」變成「反應型」;從「累積資產」轉為「創造情緒」。

在這樣的環境下,年輕的好處不是「便宜」,而是他們具備更短的回饋週期、更少的路徑依賴和更靈活的社交操作方式。他們的「第一原理」就是社交網絡,而不是白皮書。

這不是Web3 的異化,而是它原本的樣子:一個把社群驅動和共識建立放在第一位的實驗性產業。

而中年人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參與成本太高」。沒辦法隨時隨地熬夜衝discord、無法一週三飛搞生態活動、更沒辦法把社群號變成生活的延伸。這時候你只能退居二線,做天使、搞投研、講行​​業知識。這其實也是紅林律師那句「頂多做好投投資支持型工作」的真實意義。

00後佔領Web3

Web3 老OG,該怎麼傳棒子?

1961 年,26 歲的李敖在台北寫下《老人與棒子》,旁徵博引、文風辛辣的質問當時知識界那些「既不退場,也不帶徒,不願交棒」的前輩。

他說:「青年最怕的,不是你不給棒子,而是你拿著一根落了伍的棒子,還要反手在他們頭上敲一棒。」這句話橫跨六十年,今天讀來仍像是對Web3 世界裡不少「老韭菜」和「圈裡」的精準點名。

他那一代人寫棒子,是寫學術、政治、文化的世代焦慮。而今天我們說「Crypto 的棒子」,說的是技術話語權、流量組織力和社區控制權的真實轉移。棒子不再是抽象的「理想」或「傳統」,而是實打實的節點、Token 和產業圈的影響力。

李敖在文章中提醒年輕一代別太高看老年人的「傳承慾望」──很多人連棒子都沒拿穩,更多人交出來的,只是一根被時間掏空、只剩塗層的空心棒。

他們口口聲聲說支持年輕人,但到真正涉及資源分配、專案上線、投票拍板的時候,你會發現,「支持」只是姿態,權力還在自己兜裡。 「你來提案,我來拍板;你來運營,我來簽字;你來衝鋒,我在群組裡『+1』。」結果是,你以為在接力,其實只是在打工。

所以問題從來不是老不老,而是你有沒有真正那個「交棒」的意識和能力。

別忘了,每一代科技革新,都會有一批「幕後操盤手」。他們不搶鏡,但抓資源、控節奏、壓力風險。中年人未必需要下場和00 後爭搶流量,但可以和他們談Deal、配資源、保下限。你可能做不了一個23 歲的內容博主,但你可以投他、孵化他、服務他,把自己變成年輕人發力的槓桿和底座,主動做好傳棒子的那個人。

真正值得敬重的「Crypto 老人」,不是站在舞台正中假裝年輕,而是站在舞台後面,讓年輕人真正跑起來。不是講「我當年」,而是幫他們講「你現在」。不是搶「下一棒」,而是讓「下一棒」變得更好接、更能跑、更少走彎路。

畢竟,這場大潮不是對抗,而是共生。

這不是一場「年輕人取代中年人」的戲劇,而是Web3 產業從「技術主導」轉向「敘事主導」的結構性變化。而這項變化,最先感知、最先適應的,就是那批「19 歲上推、23 歲寫合約、25 歲開計畫」的新一代從業人員。

他們不需要我們教,而我們得學會重新學習。

這,就是時代的命。

分享至:

作者:曼昆区块链

本文為PANews入駐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PANews立場,不承擔法律責任。

文章及觀點也不構成投資意見

圖片來源:曼昆区块链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

關注PANews官方賬號,一起穿越牛熊